451.不靠谱的师父(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清度人洞天出来,接替雷俊,坐镇大汉这一脉龙虎山的龙虎宗坛。  

他与马宗祥、付与舟等人告别,然后离山,返回大唐人间。  

大唐人间这边,新年大典和传度大典,将要先后进行。  

回山,雷俊先见过师父元墨白和同门师弟楚昆等人。  

作为天师,他要主持的事务颇多。  

不过随着近年来府里高功长老渐多,雷俊有相当一部分事务,都转移给同门处置。  

他不在大唐人间期间,这边龙虎山天师府修士同样可以通过不止一道天视地听符中转,直接给身在另一方人间的雷俊联系。  

故而雷俊当前回山颇为轻松,并未因此自己离山太久而带来不良影响或者事件积压。  

有府中长老前来参见雷俊,则让雷俊颇为高兴:  

“恭喜罗师兄,恭喜方师兄。”  

罗浩然、方简一同来见天师雷俊,向他述职。  

二人当前仍然身着深红道袍,但雷俊早得到消息:  

罗浩然和方简,再过去一年时间里,先后渡过六重天到七重天之间的天堑劫难,臻至通天之境。  

标志着龙虎山天师府一脉,再添两位新晋高功长老。  

罗浩然、方简当前还不是紫袍,是因为天师雷俊此前不在大唐人间,尚未给他们二人做过加授。  

因为雷俊新年之际便将返回大唐人间,故而已经定下便在新年大典过程中,为罗浩然、方简二人换紫袍。  

“终于成功迈过这最后一关。”  

方简笑道:“放到世俗人间,我们早就垂垂老矣,今朝能成功跨出这关键一步,多亏掌门和大师姐、唐师妹他们,为本派所有弟子,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与环境。”  

他心中感慨不已。  

罗浩然同他方简二人,年龄都将近百岁。  

对于中三天修士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百岁之前不能突破至上三天,百岁之后虽然仍有希望,但如果继续想要向七重天之上的境界攀登,便平添许多难度。  

现在百岁以内臻至七重天境界,未来在百岁到两百岁这个年龄段,他们仍将处于修行的黄金窗口期。  

如此一来,不出大意外,七重天必然不是他们的终点,他们有机会冲击更高的境界。  

罗浩然则相对淡定。  

雷俊微笑看向对方:“听说去年夏天,罗师兄便已经成功迈出这一步,成就通天境界,之后还前往大江之畔?”  

罗浩然:“大江水患,这两年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好在当前还在可控范围内,我提前过去规划加固,未雨绸缪,可以防患于未然。”  

因为天地灵气潮涌和过往大唐人间经历的多场大战,令人间山川地势随之发生不少变化。  

原本已经平静许多的山河,近年来自然灾害重新变多。  

罗浩然早年便立志平息水患,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就上三天修为后能有更多作为。  

这些年来,他平日里一直不遗余力,如今更不必多言。  

眼下是冬季,无需担心。  

待明年入夏之后,他便会再次离山,前往大江江边。  

雷俊昔年初入门时,便知对方有此志向。  

如今岁月匆匆,已经近七十年时间过去。  

罗浩然坐在雷俊回忆其当年事,同样唏嘘。  

待到新年大典,雷俊为罗浩然、方简加箓。  

二人同时也选好了自己将要修习的本命第一神通。  

方简中三天境界时,便修习府里嫡传的五雷正法符和雷俊自创的阴五雷正法符。  

如今他臻至上三天,第一个本命神通自也不用多说,乃是雷法天书法箓所成就的九天雷祖法象。  

罗浩然则选择了火法地书法箓所成就的九渊炎祖法象。  

于他而言,九渊真火用于对敌,不如九天神雷凌厉刚猛,但不论是引动地火,接引地脉灵气,亦或者炼丹炼器,九渊真火都能帮上大忙。  

这是昔年信州李氏尚在,雷法天书法箓非李氏不传的时候,罗浩然便早已经拿定主意想要修行的神通法箓。  

而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龙虎山天师府传人来说,选择什么神通,已不再有特殊意义,也不再受限,可以根据自身所长和爱好,自由选择。  

雷俊同师父元墨白谈起此事,元墨白颇为感慨:  

“重浩师侄和重简师侄先后臻至七重天境界,实在可喜可贺。”  

雷俊轻轻颔首。  

师父元墨白双目中隐现追思之色。  

雷俊看了大约能猜到元墨白心思。  

其师兄,上上代天师李清风门下几个亲传弟子,包括已经身殒多年的李正玄在内,到如今,全部都成功迈过六重天至七重天的关口,成功臻至上三天层次。  

除了身殒的李正玄外,余下的张静真和方简,都渐渐成为府中栋梁之才。  

至于许元贞,则更不必多说。  

“除了罗师兄和方师兄外,华原师侄同华洰师侄都已经到了六重天道印境界,同时上升势头明显。”雷俊微笑道。  

元墨白闻言,面上也重新露出笑容:“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但只要不出大意外,他们同样未来可期,都是新一代中的佼佼者。”  

自秦采薇、徐瑞等人成功更上一层楼后,如今新一代天师府传人中,上升势头最猛的人有二,其一是当前随张静真在今汉人间的张凶洰外,其二则是辛北原。  

当中辛北原上升势头还要更猛,极可能是再下一位冲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