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天师荡幽冥(1/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归元无奈地看着雷俊搭在他肩膀上的手掌。  

二人一同身渡虚空,踏上那条仿佛通向冥府的道路。  

森森幽冥死气,在二人身周弥漫。  

原本冰冷死寂的气息,此刻流露出少见地躁动之感,对步入其中的有生之灵,充满攻击性。  

中三天修士在当前阶段步入罗渊,亦有死亡临头的感觉,仿佛心头被无形之力揪紧。  

雷俊二人一眼望去,已经能看到,在死寂的冥海中,赫然多出大量妖兽的遗体。  

以雷俊二人眼里观之,不难确定它们是刚刚殒命。  

这些修为实力较低的妖族,甚至不是死于罗渊中大妖之手,只是因为当前罗渊动荡,故而被殃及池鱼。  

虽然雷俊二人不是直接洞开罗渊门户,只是营造一条特殊通道,但罗渊仍然仿佛有了向外宣泄的出口,躁动的冥狱渊海波浪滔天,自动向雷俊、王归元所在处袭来。  

雷俊周身法力流转下,自是不惧罗渊冥海这少许无意识的外泄。  

他的法力牢牢封阻镇压这些肆虐的冥狱波涛,使之无法漏入人间。  

直到雷俊、王归元二人彻底步入罗渊,暂时断绝与人间的联系,罗渊冥海躁动外泄的势头方才止歇。  

但大大小小众多深渊,仍然躁动不安。  

整片世界死寂无声,却满是翻天覆地的恐怖灾劫,充满扭曲之感。  

有雷俊在身旁,王归元当前中三天层次的道家修为行走在其中,倒也无需担心。  

不过他身形还是慢慢变化,并且有圆足清净的佛光开始在身边流转。  

王归元转头看向雷俊。  

雷俊微微颔首的同时,有一线流光升上罗渊半空。  

即便在如此躁乱晦暗的冥狱世界中,随雷俊一同进来的玉清周天宝镜,仍然稳定。  

相较于早年,这件法宝在类似环境下的稳定性与洞察能力,都有长足进步。  

一方面是雷俊本人修为实力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则是他近年来可以稳定来往于地海、黄泉这等险恶之地。  

经由不断适应、调整与磨练,玉清周天法镜当前再入同为十地之一的罗渊,仍能发挥作用。  

只是需要少许功夫的实地适应。  

镜光隐入天穹之上,似是一闪即逝,就此不见踪影。  

雷俊双瞳中则有天通地彻法箓不停流转,光辉闪烁。  

“这边。”  

少顷,雷俊招呼王归元一声,二人悄然穿过躁乱的一座座冥海深渊。  

远方,似有少许紫色的光焰,微微闪烁。  

光焰并不微弱,只是双方距离太过遥远。  

但通过玉清周天法镜,雷俊已经可以提前看清楚那边的动向。  

“和先前了解的讯息一样。”雷俊同王归元说道:“有其他罗渊大妖回归,与幽罗山君再次争夺罗渊,双方当前正在激战。”  

罗渊此前有多头大妖占据。  

幽罗山君修为实力虽然强横,早年甚至能有限度调动罗渊之力,水淹长安,但还做不到在罗渊一言九鼎,完全主宰这十地之一的冥府世界。  

直到早先木韦子代表周天道人入罗渊,为幽罗山君、骨蛟皇、幽冥藓这三大妖说和,他们方才结成有限同盟。  

如此,再加上木韦子相助,以及他背后若隐若现的周天道人,罗渊内局面终于为之一变。  

另外两大顶尖妖族强者银月冥凰和大渊冥龟,不得不退让。  

他们甚至因此不得不退出罗渊。  

如此一来,幽罗山君、骨蛟皇、幽冥藓对罗渊掌控力度大增。  

及至后来骨蛟皇、幽冥藓都因为入大唐人间而遭遇重创,则幽罗山君反而对罗渊掌控更强。  

至此,他终于有了几分罗渊之主的气魄。  

可惜连他也立马就在龙虎山天师府碰壁败退。  

被无间倒灌,罗渊动荡,连带着反噬幽罗山君。  

这大妖同样因此受创。  

木韦子背后的周天道人亦在大汉皇朝吃了大亏。  

如此情形下,先前被迫退出罗渊的银月冥凰和大渊冥龟这两大顶尖妖族强者,便即卷土重来。  

雷俊此刻通过玉清周天法镜观测。  

当下正是银月冥凰在挑战幽罗山君的霸主地位。  

紫色的光焰照亮不止一片冥海深渊,遍布四方,上下飞腾。  

但这些光焰并不给人以温暖明亮之感,反而满是冰冷死寂。  

明明是飞腾的光焰,却给人沉重和粘稠的感觉,仿佛紫色的浓墨。  

那正是银月冥凰早早就盛名在外的冥煌紫火。  

火焰中,飞腾一头身形并不如何巨大,但妖气恶氛骇人的身影。  

那赫然是一头浑身黑紫的凤凰,威仪凛然,天生傲岸。  

只是相对于世人所熟知的凤凰,眼下罗渊里这头黑凰,威仪变作霸道,高洁变作高傲。  

天生根底让她看上去并不邪恶,但格外冷酷肃杀,令人心悸。  

其冥煌杀伤力惊人,除了能焚烧有形有质之物,屠戮血肉生命,更可以直接焚烧众生灵魂。  

被她冥煌焚烧的灵魂,将被拘束在紫色的火焰内不得解脱,不得轮回,轻者神魂残缺不全,重者形神俱灭。  

银月冥凰本就是罗渊中仅次于幽罗山君的第二大妖,此刻卷土重来,幽罗山君有伤在身的情况下,亦不得不郑重应对。  

他虽有众多堪比九重天高手的强大伥鬼,但某方面来说,对手的冥煌,正是类似神通法门的克星。  

故而幽罗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