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楚昆的心病(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道。  

余逸辰颔首:“大同十六国之一荣国的公子,名叫丘明,天资根底相当不错。”  

谢一楹微微颔首。  

她有耳闻,其实大同还有另一人也拜入龙虎山门庭。  

乃是大同周天子的独子,名叫辛陆,据说天赋根底不在丘明之下。  

但看样子,辛陆没赶上这次授箓。  

关于这个人,谢一楹就不好跟余逸辰打听。  

因为就她所知,当年有传闻,辛陆一身根底,其实更适于道家丹鼎一脉。  

不管是大汉纯阳宫还是大唐纯阳宫,如果他拜入丹鼎圣地修行,则当前修为进境不会落在荣国公子丘明之后。  

但最终周天子所命也好,辛陆自己的主意也罢,他还是几经辗转,入了大唐龙虎山天师府门墙,修习道家符箓派传承。  

时至今日,据说也已经达到二重天筑基圆满之境,距离三重天法坛只有一步之遥。  

但龙虎山天师府一直以来的规俗,至少要三重天法坛境界一层,方可参加授箓。  

正如需要一重天炼气十二层圆满,方可参加传度一样。  

辛陆这一步之差,便错过今年的授箓。  

不过好在不影响他接下来的进境。  

未来六年中,他可以继续认真修行,以期臻至三重天法坛境界,并继续努力。  

法坛一层境界是参加授箓的下限而非上限。  

今年这次授箓中,也多的是法坛二层和法坛三层圆满境界的弟子参加。  

只是关于辛陆其人,谢一楹不好在纯阳宫的余逸辰面前提起。  

辛陆当初舍丹鼎派而选符箓派,原因并不复杂。  

对于如今的大唐修行界而言,龙虎山天师府毫无疑问执道门之牛耳。  

如果辛陆只是单独一人,或许会更多考虑未来自身发展。  

但他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只可能选择龙虎山。  

尤其是荣国公子丘明也和龙虎山结下仙缘,皈依入道的情况下,周天子和辛陆更没其他选择。  

除非龙虎山铁了心将他拒之门外。  

但对于这一点,龙虎山天师府不会刻意为之。  

终南山纯阳宫上下同样不介意。  

谢一楹当下不提,余逸辰其实也不会在意。  

选择是每个人自己做的,个人选择,个人负责。  

何况,早在纯阳宫领受龙虎山符诏时,吕锦段、王玄、蒋渔、余逸辰等人便对类似状况有心理预期,不会因此心神动摇。  

龙虎山天师府得了大气数,最近这几百乃至上千年,除非时代大势再出整体惊变,否则大唐道门格局不会有变化。  

纵使大唐纯阳宫、大汉纯阳宫、大宋纯阳宫、大明真武观等丹鼎派圣地重新合流,也很难改变这一点。  

何况,真要是除了惊天动地的大变化,纯阳宫一脉传承身处其中,也未必是福。  

故而王玄、余逸辰等人接下来,便只默默修行,恢复自家宗门元气便是,余者不做他想。  

“余道友和谢道友臻至八重天境界,可喜可贺。”  

授箓大典结束后,雷俊招待作为代表的余逸辰和谢一楹。  

二人此前都在闭关,去年几乎先后出关,也分别修成丹鼎一脉八重天婴变境界和炼器一脉八重天仙游境界。  

倒退个五、六十年,说起他们,倒有些一时瑜亮别苗头的意思,二人年龄相仿,皆天资横溢,分别在道门两大圣地修行,从前臻至七重天境界的岁数亦大致相仿。  

不过如今大唐修道界的局面,龙虎山一枝独秀。  

纯阳宫、蜀山派不会也没必要争个第二的位置。  

双方当前都只认真专注于自家重新积蓄元气崛起。  

因为老一辈和中生代前辈折损过大,不论余逸辰还是谢一楹,当前都已经渐渐成为宗门中新一代顶梁柱。  

谢一楹身为紫微剑主,臻至八重天境界更是意义非凡。  

不计行方不明的陈东楼,自王东初、尉柒月、张东源先后身陨后,大唐蜀山派终于又有了八重天境界的大剑修。  

陈东楼自然是蜀山上下心目中最合适最强大的紫微剑主。  

但在陈东楼常年不回蜀山,音讯渺渺的情况下,谢一楹修成八重天境界,终于能令紫微剑焕发更明亮的光彩。  

“听闻蜀山章掌门和纯阳宫岳西陵岳道兄都成功臻至八重天四层圆满境界,可喜可贺,大乘可期。”雷俊继续说道。  

谢一楹同余逸辰皆道:“师兄近日苦修不缀,之前有言,遗憾错过天师和国师新纳高徒,此此番特意吩咐我们携带礼物,代为祝贺,还请天师勿要见怪。”  

雷俊:“章掌门、岳道兄太客气了。”  

去年传度大典时,蜀山派、纯阳宫其实都有嘉宾携礼问候,此番更多是进一步表达谢意。  

近些年来,道家三大圣地常有往来,彼此皆获益良多。  

休养生息下,蜀山派和纯阳宫正在渐渐恢复元气。  

除了余逸辰、谢一楹成就八重天境界外,两大圣地年轻一代弟子,都开始陆续涌现出亮眼的新人,天才辈出。  

虽然似辛陆那般投向龙虎山的情况在所难免且不是孤例,但天下之大,蜀山派和纯阳宫纵使偶然困顿,但同样在短时间内,渐渐步出低谷。  

尤其眼下正逢天地灵气潮涌的阶段,大唐人间虽偶有风波,但大体进入太平年景,更有利于修士修行。  

蜀山派方面,徐端年事渐高,纪东泉也已步入平台期,但包括叶东明在内,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