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巫王降世凭体(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容他们忽视。  

往昔,琅琊王氏借王旭之声名,对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在王旭已然明确表态的情况下,他们便无法再装糊涂。  

除非,琅琊王氏主动同东阳山人王旭割席。  

依王旭性情,倒不至于因此触怒他引来祸患。  

但再想借对方的势,自然不可能。  

可若是当真按照王不久等人的想法来,那琅琊王氏整体将为之改变,届时借不借王旭之势,同样是另一回事。  

众人心中之纠结,毋庸多言。  

“时代大势如此,六弟看得很清楚。”  

族长王严最后开口说道:“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相较于他,我们有更多牵挂难以割舍,于是心中存有侥幸之念。”  

他看向身旁老者。  

那是他的父亲,琅琊王氏上代族长王青柏。  

王不久等人视线,同样望向自家祖父。  

王青柏默然无语。  

“有些事,长痛不如短痛,既然大势难违,不如早做准备。”王严见状便继续说道。  

在场王氏众人,神色不一。  

大汉名门世家之间,大都通婚,沾亲带故。  

琅琊王氏内部争议,其他世家早有耳闻。  

待如今听说东阳山人王旭的态度后,便是其他几大世家,亦为之震动。  

有人动摇,有人不满。  

整个大汉皇朝上下,都被波及。  

青州叶族祖地。  

大汉青州叶族的族老叶镛,望着窗外,久久不语。  

他身旁有同族兄弟急声道:“大兄从江南传讯回来没?需尽快请他回来,方可拿个章程出来啊!”  

其口中大兄,自是指大汉青州叶族当代族主叶钊。  

此前苏扬一战,借东阳山人王旭击伤绝相和尚,击毙空桑大巫之势,叶钊也成功击伤那九重天鼋龙大妖,迫使对方遁逃。  

大空寺和妖族虽然落败,但绝相和尚毕竟尚在。  

大汉修士当前收服江南失地,仍有叶钊主持局面。  

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北返青州,一定程度上便等于放大空寺一马。  

至少,大空寺损失会比预期中小得多。  

外敌在侧,则大汉皇朝内部,不论朝廷帝室还是各大世家名门,纵使有所动作,也不得不收敛手脚,不能肆无忌惮。  

叶镛等人真正忌惮者,乃是世家望族自乱阵脚四分五裂后,朝廷便会轻松愉快地动手了。  

“大兄已有回信。”叶镛轻声道。  

看他表情,其他叶族中人都心头一沉。  

叶镛言道:“大兄的意思,做两手准备,除了大汉皇朝…除了这方人间其他几家外,落力寻找其他人间中开枝散叶的苗裔,仅以大汉人间论,滔滔大潮,独木难支。”  

他看着其他人,叹息一声:“当初我们和大同之间,互相提防,内耗实在可惜,大同和大唐人间那边,也是一样,可惜悔之晚矣。”  

叶族众人默默颔首。  

以当前大汉人间论,十二名门中,不算那个吃里扒外的王旭,当前第一高手其实是…九重天四层境界的萧族新族主萧静。  

准确来说,对方并非大汉陇外萧族中人,而是来自大同。  

但原族主萧轩有意相让,大汉陇外萧族内部没有意见,外部其他人同样不好说什么。  

如果萧轩和苏州李氏的李飞扬、江州林族的林潇逸都成功臻至九重天境界,那大汉名门世家将拥有拢共六位平天下大儒。  

如此势力,自是非同小可。  

但悬天寺方丈心观、龙虎山潘海林还有蜀山派陈令风同样可能跨出那一步。  

更别说大汉皇朝毫无疑问名列前茅的三大高手,乃是汉皇项成元、汉太子项璟以及王旭。  

对于青州叶族等世家来说,情形仍然很不乐观。  

如果大同五望尚在,局面势必好很多。  

假使,再团结大唐人间的世家中人,团结其它人间的世家中人,早早互通有无,便似那须弥佛门一般,就又是不同局面。  

其中大同,最适宜作为中转,联络四方。  

但可惜,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  

其它人间,传言大多不乐观。  

如今即便想要亡羊补牢,可能也没机会了。  

若非如此,自家族主叶钊不会有“做两手准备”这样让人泄气的交待。  

可叶镛等人,眼下唯有直面如此惨淡光景。  

“大兄如此说法,可能也和苏州李氏的态度有关。”一名叶族家老轻声道。  

叶镛等人闻言轻轻点头,心情更沉重。  

叶钊就在江南,和苏州李氏并肩作战多时,打交道多了,对他们内部动向有所了解。  

苏州李氏得王旭解围,祖地得以保全,这固然是天大的人情。  

但涉及整个李氏命运的重要关头,人情只是一方面。  

更关键在于李氏中人自身如何打算。  

其中起最大作用者,不是李氏一族现任族长,而是基本已经预定下任族长位置的中生代顶梁柱李飞扬。  

放眼大汉天下,他是最有希望在近年突破至九重天的修士之一。  

如果他也跟琅琊王氏的王不久一个观念,那苏州李氏未来怎么走,就当真两说了。  

叶钊虽未明言,但就他观察的结果,恐怕相当不乐观…  

“依大兄吩咐,都速速准备吧。”叶镛最后说道:“密切关注其他家的动静。”  

众人纷纷应诺。  

让大汉人间上下牵肠挂肚的“东阳山人”,并未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