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大唐过江龙(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但自当初西域之战为陇外萧族拼过最后一场,雪廷他们兄妹又投身朝廷后续有了交待后,孤城先生就音讯袅袅了,连雪廷他们都不知其具体行踪下落。”  

雷俊微微颔首:“眼下看来,亦不在大同中,不过大汉人间那边,也有陇外萧族血裔。”  

楚羽:“天师的意思是?”  

雷俊:“大汉皇朝内,上古符箓派宗承、儒学世家、外道大空寺以及来自须弥的宝部并立,盘根错节,嗯,可能还有巫门藏身暗处,贫道个人无意操之过急,预备先待大同恢复太平,同时也有心看看汉廷宗室接下来会有何举动。”  

楚羽:“雷天师心系大同黎民,楚某佩服。”  

经过洛阳之战,乃至眼下的大同之战,大唐人间方面如今都已经体会到,这位静时若渊渟的当代天师,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天崩。  

不过在平日里大多数时间,其人仍安静自守,仿若安静的渊海。  

只是楚羽也留意到雷俊的措辞。  

他个人倾向如此。  

说话留有余地,不怪雷天师含糊,而是大唐龙虎山天师府,还有两人。  

从安分与否这个角度来说,那两位更不是省油的灯。  

楚羽倒是淡定。  

跟女皇张晚彤一样淡定。  

早知双刃剑,享受其锋芒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另一面早有心理预期。  

“贫道接下来去萧族祖地。”雷俊问道:“张徽居士呢?”  

楚羽:“静停有心当前留在大唐人间,待待大将军和雪廷更进一步后,他再考虑踏足别处。”  

雷俊:“大将军和萧三将军的话,应该就在近年吧?”  

楚羽:“是,大将军可能会稍快一点。”  

上官云博天资虽逊色萧雪廷,但积累太过深厚,本就只欠一线之隔。  

山河国运龙脉之气散开,尽归天地,滋养众生的情况下,最为有利于他这种情况,故而可能比萧雪廷还要略快出一线。  

“愿二位将军早日成就武圣之身。”雷俊颔首,辞别楚羽,然后前往萧族祖地,做最后处置。  

荣国君主一行,此刻正在拜会大唐天师府门下。  

楚昆等人入大同后奉雷俊所命,清理方族祖地。  

听闻荣国君主的来意,之前得过雷俊吩咐的楚昆,给了对方一颗定心丸。  

荣国君主没了近忧,但还不能彻底安心下来。  

因为还有远虑。  

直觉上,他感觉未来的大同,并非将五望十六国平替成一道十六国那般简单。  

这固然是令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但荣国接下来何去何从,还需费不少思量。  

他正思索间,看到自己的长子急匆匆赶来。  

“出了什么事?”荣国君宁心静气问道。  

荣国公子深吸一口气:“燕国境内,似有些不寻常的举动!”  

荣国君平静:“他们敢在这个时候胡来,下场堪忧。”  

五望大局已定,燕国虽受大同林族辖制,但不至于此刻为了林族舍生忘死。  

他们的目标,是同列十六国的其他大同诸国。  

荣国,正与燕国相接壤。  

“只凭他们自身,自然不敢胡来,当前也只是暗中筹谋,忱戈待旦。”  

荣国公子蹙眉:“可一旦他们亲赴那些外来的道人或那方人间的皇朝,说动对方支持,情况就全然不同了。”  

荣国君远远眺望片刻后,摇头说道:“恐怕他们要失望了,如果对方有此心思,便不会保留我们十六国,更不会保留天子…”  

他凝神思索后,沉吟着说道:“燕国和其他国,也包括我们,短时间内都动不起来,倒是天子那边,此番剧变,不知会有怎生想法。”  

同在方族祖地外围,远方。  

看上去外观年龄三、四十岁许的大同天子,世称周王,正平静看着面前年龄尚幼的儿子:“孤欲使你赴大唐龙虎山求道。”  

孩子年岁不大,但年少老成,安静端坐,闻言行礼:“孩儿遵命。”  

周王:“孤已打听过,道门讲求仙缘,能否入门学道,当前尚无法断言,但这个机会,务必一试。”  

孩童如小大人般应诺。  

周王身边,王室重臣面色凝重,这时轻声道:“王上…大汉人间里,须弥那边?”  

“我们只有选择一次,只有选择一边的机会。”周王平静言道。  

身在大同,五望犹如五座大山压在头顶,正常情况下,不论周王还是十六国,都没有半点翻身的可能。  

纵使再不愿,想要有所改变,唯有借助外力。  

大同此前只同大汉人间相通。  

十六国尽可在汉廷帝室方面寻求希望,周王反而局面不利。  

大汉龙虎山天师府,同大汉朝廷关系颇近。  

至于大空寺,哪怕稍微对他们有些了解,也知道和他们合作,更甚与虎谋皮。  

大汉人间的儒学世家同样无需多提。  

如此数下来,大同天子都城可选者,便只剩一处:  

佛门圣地,须弥宝部。  

经过长时间而又谨慎的接触,双方在暗中建立起联系。  

近来,须弥宝部甚至主动提出,召周王之子入门。  

于周王而言,虽然那是佛门一脉传承,但能与之建立联系,再好不过。  

可事尚未成,大同突然遭逢巨变。  

变天。  

主宰大同数千年的名族五望,一朝成为虚幻泡影,就此不再。  

对大同中人造成的冲击,不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