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三剑破望族(2/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前扶住对方:“父亲!”  

“…没事。”方熙闷哼一声。  

他挣脱方祖峰搀扶:“有九州笔相护,我无大碍,你速去找远风。”  

说话同时,方熙快步向方族宗祠拜倒:“子孙方熙不肖,请动九州笔!”  

那宗祠中文华之气大盛,光芒亮起,朝多个方向蜿蜒流转。  

一支墨笔,随后飞出。  

乃是大同方族的镇族传家之宝,由这一支方族入大同后,借大同天材地宝用心祭炼而成,其后经历代香火供奉,成今日之气象,与大唐荆襄方族的春秋笔在道理意境上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方熙作为大同方族当代族长,正是借九州笔之力护持,抵挡铁血忠魂大祭的反扑,并勉强稳定祖地。  

但滚滚烽烟席卷之下,大同方族祖地此刻还是动荡不安,仿佛末日来临。  

方熙持九州笔努力的同时,方祖峰正赶往后宅。  

走到半路上,已经有个身材瘦削高挑,外观年龄似青年般的男子,神情凝重,迎面而来。  

方祖峰见状,连忙一揖:“十六叔,家父正要请您过去!”  

瘦高青年沉着点头,赶往宗祠,同方熙汇合。  

“十六弟,不意你终于出关,却不得一鸣惊人,而是先碰上我族蒙难,为兄有愧啊!”方熙看着来到近前的瘦高青年,长叹一声。  

对方名方行,字远风。  

乃大同方族辈分高、年龄轻,近年来名动四方的第一才子。  

方族上下,都对其寄予厚望。  

其他几大名门世家,乃至于大同十六国国主,皆在或明或暗关注这位方家十六爷。  

因为对方早早便已经臻至儒家八重天修为。  

所有人都在猜测,方行什么时候能成就九重天平天下之境。  

对于大同当前的局面而言,这将产生长远影响。  

大同当前第一高手,也是唯一的九重天五层圆满境界修士,为林族族主林政。  

故而近年来,林族在大同五望上,愈发强势。  

与之相对者,则是方族族主方熙和萧族族主萧静,皆儒家经学九重天四层境界的大儒。  

而韩族族主韩天和苏族族主苏广,前者九重天三层,后者九重天二层修为。  

五大名门世家,正好对应五位九重天大儒。  

但现在,大同方族暗中又培养出方行。  

一姓两位平天下大儒。  

不过方行低调,新近突破至九重天境界后,仍然闭门读书不出。  

整个大同方族,对此亦始终讳莫如深。  

外界虽有些许猜测,但不明具体深浅。  

只是,大同方族始料未及,自家辛苦藏下的方行,会在今天暴露得如此简单。  

可惜,由不得他们多选择。  

“大兄言重了。”方行上前同方熙见礼,然后连忙出手相助:“我等先稳住祖地局面。”  

不管是坚守也好,突围也罢,大同方族都必须先解决眼下充塞四方封闭天地的滚滚浓烟。  

铁血忠魂大祭,乃五望联手布置。  

彼此间当前仍气机交感。  

方族祖地两大九重天大儒携手共同抗击祭礼反扑。  

其他四族中人,当即一同有了感应。  

“是方远风吧?他成功更上一层楼了。”  

大同萧族祖地,族主萧静去往大汉人间,当前不在这边。  

负责留守的族老萧塬等人,此刻皆神情凝重。  

有人忍不住说道:“方族和方行,终于藏不住了。”  

萧塬:“那是因为敌人出乎预料的强!”  

其他人闻言,尽皆沉默。  

他们此刻齐聚萧族宗祠,正是在主持自家祖地,抵挡铁血忠魂大祭引发的反扑。  

九州通达的方族祖地成为主要承受祭礼反扑的存在,令其他四大家族祖地当前相对轻松一些,但仍叫所有人焦头烂额。  

尤其是大同萧族。  

他们倒不用承受方族那么大的压力,但他们当前缺少九重天境界的族主萧静主持局面,情形同样如履薄冰。  

众人携众多祭器,在宗祠内外布下祭礼。  

祭礼中央,一口长剑悬浮在半空中,微微震动,作为祭礼核心,源源不断相助萧塬等人,涤荡四面八方袭来的浓黑烽烟。  

长剑与祭礼相合,有浩瀚风暴,向四面八方席卷,倒是最适合抵御铁血忠魂大祭反扑的滚滚烽烟。  

风暴狂野而又炽热,仿佛来自沙漠,如瀚海雄风般。  

此剑,名瀚海剑,和方族那边祭炼九州笔一样,是萧族入大同后所炼制。  

相对而言,剑意同大唐陇外萧族的传承的浩然剑,已有较大不同,但同样充满陇外地域特色,剑意文华,自古有之。  

经由大同萧族祭炼多年,瀚海剑早已是大同名剑。  

族主萧静前往大汉人间,没有携带这件镇族之宝同行,而是依旧留在大同萧族祖地。  

彼时,她只是信守至宝不轻出宗祠的祖训,并未料到在此期间,大同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故。  

如今倒是帮了留守的萧塬等人大忙。  

“但今日这一劫,仍然不好过啊!”萧塬神情严肃。  

铁血忠魂大祭,合五族之力,一起牵动大同灵气脉络,更有无数忠贞义士为此献出生命,铁血丹心,忠魂榜上有姓名。  

结果竟被敌人这么轻易就破解?!  

“尽快通知族主此间发生的一切。”当前负责留守主持祖地的族老萧塬深吸一口气,吩咐其他人:“幸好我们这里不似方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