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名动寰宇内外(5/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过三、四十年时间。  

只是此后,因为大唐整体时局变化,双方才渐渐缓和了关系。  

先前蜀山几次事变,荆襄方族都有高手参战相助。  

不管对方出发点如何,所思所求如何,从当时结果而论,于蜀山多少皆有助益。  

是以蜀山派此番虽然仍有高手赶来为上官云博等唐军将士压阵,但如无特大变故,徐端等人无意直接出手。  

就结果而言,确实没有变故。  

如果方族祖地尚完好,方浣生、方竺等高手皆在,更有常年静养的荆襄老一辈高手存在,则纵使有荡寇金戈在手的上官云博带队,唐军仍很难攻破方族祖地。  

可是在上官云博他们过来以前,方族祖地就已经先挨了一下狠的。  

最终不仅祖地破灭,连方浣生、方竺等方族高手气机牵引下,同样遭受重创。  

上官云博等人过来后,这里只有无遮无挡的一片老弱病残。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徐端等人便索性只守在外围。  

“师叔祖,雪域天鹰退走了,掌门师兄正携北冥神枪自川西返回。”纪川同徐端禀报道。  

徐端微微颔首,正欲开口说什么,他忽然心神微微一动,转头向东北方向看去。  

来者没有隐藏行迹。  

很快,一朵闪动紫光的乌黑雷云,在天际出现,转瞬即至。  

“是雷天师!”蜀山派中三天长老秦百盛脱口而出。  

徐端待雷云靠近降下后,当先打个道家稽首:  

“九天应元,九渊归真,天辰显正,玄霄普化,斗姆参虚,辅玄体道,扶民护法,三洞三天法师龙虎真人。”  

秦百盛等蜀山众人收敛心神,整理衣着,随在高功长老纪川身后,如徐端一般,向那闪动紫光的乌黑雷云行礼。  

紫光散去,雷云消退。  

身披九色霞帔,头戴元始冠,腰悬白玉印的高大年轻道人,出现在众人身前,落于地面上。  

“徐长老,纪道兄。”  

雷俊平和还礼,一如往常。  

徐端看向远方荆襄方族祖地:“可是荆襄这边,还有什么碍难?”  

雷俊:“上官大将军亲自出手,料想无碍,贫道此番过来,是为了查访大同之事。”  

他不做隐瞒,简单介绍几句情况。  

徐端、纪川面面相觑:“这倒确实值得关注。”  

雷俊同他们聊几句后,告辞离开,深入荆襄方族祖地。  

上官云博,早已在等候雷俊。  

先前紫光雷云从天而降之际,这边的人同样目睹。  

此刻的荆襄方族祖地,同样已经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  

一些最要紧的人物,已经解决,上官云博接下来只需坐镇中枢即可。  

同他在一起的,还有方岳。  

雷俊到来,二人当即上前,一者抱拳,一者作揖:  

“九天应元,九渊归真,天辰显正,玄霄普化,斗姆参虚,辅玄体道,扶民护法,通天应元护法真人。”  

“大将军,方祭酒。”雷俊还礼后,说明相关情况:“旁的东西,贫道一概不取,只是如有书信,容贫道查验一番,寻找同大同相关的信件。”  

上官云博肃容道:“事关重大,有劳天师。”  

方岳:“天师这边请,信件一类我做过收集整理,但不知你所需者有哪些,希望能方便你翻阅。”  

雷俊:“有劳。”  

他随方岳到了地方后,对方告罪一声,然后便离去。  

荆襄方族,血裔族人众多。  

即便是信件,汇总到一起后,仍然浩如烟海。  

方岳做过部分整理后,雷俊寻找其他确实方便。  

不过他不急于一时,而是大量信件都做翻阅,从而充当积累。  

其双瞳中,天通地彻法箓悄然流转。  

九天十地之一,大同。  

昔年人间,荆襄方族一支在此间立足,经营发展至今,确实已成大气候,树大根深。  

大同方氏一族,祖地位于名为清凉原的所在,乃大同中灵气最富集浓郁的所在之一,庄园如城,占地辽阔。  

祖地最中心的大宅祖屋内,大同方氏一族当代族长方熙,沐浴更衣后,来到书房内。  

他的次子方祖峰已经在等候他。  

方熙落座:“今日都有些什么事?”  

方祖峰:“荣国来人,容穆公为公子求娶本族女。”  

大同之中,有天子。  

但不同于天理,此间无山河国运龙脉可言。  

天子亦只是被遥奉,令不出百里,历代昏聩。  

主宰大同者,称五望十六国。  

五望者,林、方、萧、韩、苏。  

天子,更近似于一个符号。  

听了方祖峰的禀报,方熙语气平和:“你觉得,应该怎么回?”  

“荣国公子,如何能娶我族女?还是请容穆公在荣国为他另娶淑女。”方祖峰微笑答道。  

方熙于是便随意地挥挥手,示意对方处置即可。  

方祖峰先不告退,再禀报第二件事:“宣国文公渡劫失败,身陨天堑劫难下,宣国大公子和二公子为争国公之位,皆前来拜候。”  

方熙:“宣文公长子更贤,可立。”  

“是。”方祖峰代为执笔,写下条文,呈于父亲方熙面前,然后再奉上一个托盘。  

托盘上,一共摆放四方玉印。  

分别对应大同十六国中,荣国、宁国、宣国、陈国四国相印。  

方熙取了宣国相印,加盖文牍之上。  

方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