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名动寰宇内外(1/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83章名动寰宇内外(一万四,四合一章节)  

“天师登临大乘,比血河掌门成就降神,杀戮还要更重啊…”上官庆轻声低语。  

身旁张盈、卢震等人闻言,都是一怔,继而苦笑。  

道家成就九重天境界,称之为大乘。  

巫门修成九重天境界,谓之曰降神。  

血河派素来重杀戮与血腥。  

昔年血河派掌门韦暗城由八重天到九重天之际,恰逢沧州叶族和南荒金城寨中人迎面碰上去。  

结果七重天的境界的沧州叶灵溪和金城寨曹初,当场身死,八重天境界的沧州叶韩和金城寨高普,皆落得重伤下场。  

其后韦暗城更掀起南荒之战,先征服金城寨,再兵临阴山峒,欲要一统南荒巫门。  

只是,如今回头再看,比起龙虎山上那位雷天师,属实是小巫见大巫了。  

韦暗城自身,当初都成为大唐国师唐晓棠登临九重天境界后的第一笔战绩。  

而许元贞、唐晓棠初登九重天时,不提实力对比,场面也不似雷天师如今这般神威如狱,恍若天罚。  

时也命也,机缘如此,注定雷天师完成数千年来初登九重天修士最震撼人心的第一次亮相。  

女皇陛下和太子殿下虽然将舞台让了出来,但原计划中,是让给整个天师府。  

天理、地海门户一起重新洞开,从而通知联络许元贞、唐晓棠、雷俊一起返回,代唐廷帝室力挽狂澜,达成女皇张晚彤预期中的效果。  

结果,雷天师一人包办了。  

“雷天师什么时候伤势痊愈,又是什么时候突破至九重天呢?”忽然有人轻声问道。  

在场众人皆沉默,无人回应。  

发声那人问了一句后,也沉默下去,不再言语。  

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推许现任天师雷俊面如平湖,胸有惊雷。  

但到如今,大家再次惊觉,从前似乎又低估这位雷天师了。  

明明,此前已经有共识,当尽量往高里估计这位当代天师的实力。  

但到头来,似乎还是不够…  

卢震视线扫过在场的张唐皇室成员以及上官一族中人。  

他脑海中忽然蹦出几个字:  

中天悬剑。  

没有唐晓棠、许元贞参与的情况下,雷俊一战定大唐江山,力挽狂澜。  

他和天师府当前声威之隆,在唐廷帝室此消彼长的衬托下,仅眼下这个时间点而言,堪称大唐最强有力的声音。  

好在,不论雷俊、许元贞还是唐晓棠,都与当年黄玄朴、傅东森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女皇才有如此行事。  

雷俊一鸣惊人后,似乎再次恢复平静。  

他存在感强烈,但本人没有借此声张的举动与意图。  

只是,不论他接下来低调与否,他和天师府都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充当大唐皇朝乃至大唐人间的擎天白玉柱。  

对大唐以外的人而言,雷俊和天师府是这片人间最不容忽视的支柱。  

但反过来,不问可知,雷俊既然同意了女皇和太子的方案,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和天师府,也将同样震慑张唐皇室子弟,以及大唐其他人等,令他们不敢轻易生出重新追求天子帝王术的念头。  

仿佛利剑高悬于上空。  

考虑到雷俊、许元贞、唐晓棠和张晚彤、张徽几人的当前年龄,至少同时代的张唐宗室子弟,基本都可以绝了念头…  

卢震收拢自身心思,转而问道:“之前考虑,希望雷天师能入天理,规劝许真人和唐国师一二,如今?”  

天理小明廷,当下面对大明皇朝的攻击,自顾不暇,随时有灭亡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许元贞、唐晓棠再添把火,天理小明廷是当真有灭亡的可能。  

故而大唐人间这边有一种声音,建议不要再同大明人间一起两边夹攻天理小明廷。  

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可以尝试帮助天理小明廷站稳脚跟,以防其被大明皇朝彻底覆灭。  

大唐皇朝此前连续经历孤鹰汗国入寇和长安、洛阳大战。  

扫荡四姓五望,重整幽州、青州、沧州、苏州、荆襄等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此期间,大唐皇朝需要相对宽松稳定的环境。  

大明皇朝和天理小明廷之间,目前看来,无疑前者更强。  

有天理小明廷挡在大明皇朝和大唐皇朝之间,对当前的大唐而言,可能更加有利。  

哪怕当前先维持局面,晚些时候再做打算也好。  

但许元贞已经是个行事每每出人意表的人。  

唐晓棠从地海回来后便立即又一头扎进天理去,实在叫人不得不捏把汗。  

替天理小明廷捏的。  

只是天理小明廷如果就此灭亡,则接下来大唐人间就要直接同大明人间打交道。  

最近传来的消息,那边倒是跟天理小明廷在这件事上有共同语言,都是称呼大唐皇朝作伪唐。  

原本,天师雷俊是最适合前往天理规劝唐国师和许真人一二的人选。  

但见过洛阳之战,虚幻帝京大街上遍地白骨的景象后,上官庆、卢震等人又有些不确定了。  

常说这位雷天师疏淡清冷,说着说着,部分人就只记得他比较淡漠。  

但洛阳之战,则叫所有人也看到雷天师心冷手狠的一面。  

轻易不动手,动手不容情。  

他本人离开沧州后,没有前往天理,反而向西南内陆而行,前往荆襄。  

这让卢震、上官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