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太虚并蒂莲(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宋人间,玉京也留意过吧?”  

林嬛微微颔首,面色恢复平静,但沉默不语。  

叶默权的声音继续响起:“几方人间,都是自汉末分流,但时间流逝却不一,大明那方人间,比我们多两千四百年的时光,大宋那方人间,也比我们多一千四百年的时光,对照他们各自历史,有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部分相似之处。”  

例如,不论是大明人间,还是大宋人间,都不再有五姓七望。  

曾经屹立成千上万年,经无数风雨而不倒的世家名门,最终都渐渐步向消亡。  

在汉末历史最初分流的时候,其他人间,也同样各有五姓七望传家。  

但在各自悠悠岁月变迁中,这一切都成了历史。  

通过此前孤鹰汗国入寇以及同天理中小明廷打交道,叶默权等人亦掌握一些消息。  

各大世家,在如今的大明人间、大宋人间,仍有血裔留存。  

但早已不复先前雄踞一方领袖群伦的气象。  

“既然已经有诸多不同,那此事,未尝没有改变的可能。”林嬛言道。  

叶默权重复先前的建议:“玉京,去同映云谈谈吧。”  

林嬛:“是,世叔。”  

南海之滨,沧浪岩。  

悬崖下,深海中,一朵硕大无朋的黑莲,当前呈现闭合姿态。  

黑莲内,仿佛一重独立的小世界。  

眼下有一些黑衣僧人在其中,皆是大空寺门下。  

这些黑衣僧人中,不乏上三天层次的大空寺长老。  

但上至长老,下至弟子,所有当前身处黑莲内的大空寺僧人,这时全部气绝。  

空荡荡的黑暗小世界内,遍地横尸,不见活人,场面诡异森然。  

黑莲之外,沧浪岩上。  

远方山峦中,两个同样出身自大空寺的僧人,正一起远远眺望沧浪岩方向。  

“师父,这么久还没动静,果然是出事了么?”当中一个年轻僧人压低声音问道。  

他身边老僧神情严肃不语。  

他们本就是来寻方丈圆灭等人。  

出于谨慎考虑,一部分人前往沧浪岩下海湾中。  

而他们师徒二人,则留在岸上,既是充当外围警戒,也是提防沧浪岩下有埋伏,造成一网打尽的结果。  

但现在看这模样…  

“难道说,方丈也…”年轻僧人面现惊容。  

老僧当机立断:“不下去了,我们走,先离开这里!”  

师徒二人当即便要离开这片山岭。  

然而他们刚刚转身,便见身后赫然立着一个青年僧人。  

大空寺作为佛门两大外道之一,排头一号的宿敌,便是佛门正宗。  

是以眼前青年僧人虽然久不在人间行走,但大空寺的老僧还是第一时间认出对方乃是天龙寺的法清和尚。  

“法清,是你?!”老僧深吸一口气:“本寺方丈,还有其他几位师兄、师侄他们…”  

对面僧人不语,只是佛光流转下,在他手中隐约凝聚成一支金刚幢。  

僧人一手持金刚幢,一手施触地印。  

传说中地藏菩萨因立下要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六道中,化作名号和形象各不同的六地藏。  

当中有持地地藏,便是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如意宝印的形象。  

而持地地藏专门济度佛门六道之一的阿修罗道。  

对面大空寺这对师徒,修为实力同法清和尚相去甚远。  

触地印一出,对面师徒便齐齐栽倒。  

接着金刚幢再一摇,佛光笼罩下,那两人便全被法清和尚收到金刚幢内。  

法清和尚再仔细检查一遍周围,不见有其他人的情况下,转而回到沧浪岩下那巨大的黑莲中。  

看着早先近来又被他齐齐放倒的大空寺中人,法清和尚微微摇头,将这些人的尸首全部收敛,然后双掌合十,默诵经文。  

诵经之后,他开始在黑莲中迈步而行。  

行进间,金色的淡淡佛光,充斥黑莲内部的小世界。  

佛光一部分撑起黑莲,另一部分则在黑莲中心处,凝聚成一尊高约丈六的宝瓶。  

宝瓶出现,佛光便源源不绝。  

但金色的佛光并没有同黑莲直接发生冲突。  

相反,二者当前步入一个互相制约的短暂平衡状态。  

从外部看黑莲,则没有任何变化。  

雷俊早先令黑莲中蕴含的种种戾气凶意为之收敛。  

法清和尚这时再施法,外间的黑莲和内里的金瓶互相牵制,整体更加稳定。  

先前,是不易为外界发觉。  

现在,则是内里如果出现某些变化,同样会被局限在黑莲内。  

结束这方面动作后,法清和尚出了黑莲,又在沧浪岩附近等了一段时日,不见有更多变化后,方才悄然离开此地。  

他收敛了自身身形,秘密前往南荒地海门户所在,并悄然通过虚空门户,前往地海。  

从前,因为地海诡异躁动,其虚空门户亦随之动荡不安,故而如有人来往于其中,则难免显露身形,暴露自身行藏。  

得益于雷俊在人间和地海内外一同布置法仪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间通往地海的躁动空间变化。  

故而如今法清和尚行走于其间,可保不为人所知。  

循着雷俊留下的线索,法清和尚收敛自身行藏,悄然来到地海中一处所在。  

“大师兄,这边。”  

只有彼此在,雷俊说话便没有顾忌。  

法清和尚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