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天师再出山(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汗国的存在,苍狼汗国和白鹿汗国行事没那么肆无忌惮。  

只是对这方面的动静,唐廷帝室方面,不得不加以警惕。  

此前因黄泉里蜀山隐患暂时平息而返回荆襄的方族当代族主方景升,奉洛阳御命北上,越过关陇,靠近原州一带。  

人在北疆击退大妖黑山君的赵王张腾,则进一步西移,威慑整个大唐北疆的同时,警惕异族再次入寇。  

据传,年事已高,身体抱恙的沧州叶族老族主叶默权,在大唐如今风雨飘摇之际,终于重新出山北上,汇合幽州林族高手,代赵王殿下戒备大妖卷土重来。  

赵王西移的情况下,除了提防黑山君可能再次南下外,叶老族主亦提防北海方向,以免北海鲸王等大妖重新兴风作浪。  

雷俊默默浏览各方讯报。  

直到,南荒方向,再次传来坏消息。  

四目蟒皇之后崛起的南荒九重天大妖九翅金蜈,终于在南荒现身。  

因为南荒巫门相当一部分高手,同大唐神策军将士一道进入地海。  

故而九翅金蜈出现后,在南荒已经开始造成巨大威胁。  

一般而言,国乱妖起,大妖先动。  

但此番相较于海王菊、黑山君等大妖,九翅金蜈和六角金鲨一样,或有心或无意,现身得晚了少许。  

无疑,这造成更大威胁。  

六角金鲨同天理修士一同在大唐东海岸撕开裂口。  

等到唐晓棠赶去,以及后来天理自家后院起火,东部沿海局面方才得以改观。  

现在南荒九翅金蜈和地海九黎一同现世,同样给南部造成巨大压力。  

唐晓棠和其他人已经进入地海对付九黎之民。  

眼下有南荒相隔,九翅金蜈的威胁暂时尚未直接触及大唐皇朝南部边陲。  

但如果给这等大妖长驱直入,则结果难料。  

雷俊沉吟之后,同元墨白、王归元通了声息。  

唐廷帝室这段时间,一直有代表,常驻龙虎山上。  

代表是天师府的老熟人浔安王张穆。  

雷天师请浔安王相见。  

“东、西、北三向虽各有威胁,但当前尚可支撑,南荒方面九翅金蜈作乱,则危在旦夕。”雷俊徐徐说道。  

浔安王张穆神情凝重:“天师所虑甚是。”  

雷俊自座位上起身:“由贫道出山走一趟吧。”  

张穆惊喜:“天师有意亲自出山,同唐国师联手,则大唐南疆定然无忧。”  

虽然惊喜,但张穆也略有几分迟疑。  

因为他隐约感觉,眼前雷俊虽然面上看起来已经一切正常,但法力气息似乎不及早先圆融。  

雷俊不多做解释,当即公告全府上下,自己即将出山。  

浔安王张穆本就代表朝廷来探望雷天师的伤情,这时自然随行一同南下。  

雷俊什么都不说,张穆心中反而更加打鼓:  

这位当代天师,为天下计,似乎伤势还未彻底复原,便再次出山?  

一念至此,张穆更是不安。  

但此刻他不好多说什么,只得默默陪雷俊一同出龙虎山南下。  

东方,向北而去的远海大洋之上。  

罗渊门户,重新洞开。  

萧雪廷协同一卫大唐神策军将士及部分朝廷宗室高手,一同赶来这边。  

好消息是,当前从罗渊冲入大唐人间的妖族数量虽多,但没有顶尖大妖。  

坏消息则是,罗渊同地海一样,想要重新镇封这里,难度颇高。  

大唐修士当即同罗渊中冲出的群妖激战起来。  

罗渊,乃是同无间、黄泉并称的生死幽冥之所。  

如同里蜀山一脉在黄泉中道法传承和神通法门受黄泉幽冥死气影响,渐渐发展出另一番模样。  

自罗渊中现身的妖族,同样很有地域色彩。  

群妖种类不少,但大多直接炼化生死幽冥之气,转化为自身妖气恶氛。  

它们的妖气,便同样沾染罗渊死气。  

虽然大唐神策军修士不似大唐蜀山派弟子那般大量祭炼纯阳法器,但有过此前黄泉里蜀山侵袭的经验,这时众人应对起来,亦不至于措手不及。  

不过,这些罗渊妖族确实诡异莫测。  

当中有幽魂狸等妖物,近乎没有肉身,完全如幽魂阴鬼一般,针对大唐修士的神魂发动攻击。  

有妖名鬼虎,便仿佛专门炼化邪魂作战的巫门鬼道修士一般,自身不似其他大妖那般强悍迅猛,却能驱策仿佛邪魂一般的伥鬼代为作战。  

不过也有精于近战搏杀的骨蛟,通体上下如骷髅,但仿若钢筋铁骨一般,不仅等闲刀兵难伤,甚至对许多法术也能抵抗。  

如此种种,数量众多,种族亦多。  

受幽冥死气和妖气恶氛双重影响,罗渊群妖看起来并不狂躁,但充满了冷酷嗜杀的气息。  

其中更有名为尸蚤的妖虫。  

看上去形体很小,本身亦脆弱,却可以埋入其他妖族乃至于人族修士的尸身中,令尸身再起,化作行尸作战,几乎可重现期生前大部分神妙。  

甚至,此刻便有尸蚤悄然靠近受伤未死的大唐修士。  

靠近其伤口,意欲钻入。  

给其侵入体内,亦可能化对方为自己的傀儡,受自己操控。  

但就在这时,忽然有剑光一闪。  

宽阔堂皇气势宏大的山河剑,剑刃较宽,相对尸蚤来说,显得巨大。  

但剑尖锋芒一点,没有毫厘偏差,精准点中那尸蚤。  

尸蚤顿时形神俱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