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一战名震天下(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处川西雪山。  

就在巴蜀之地,此刻同时也在进行另外一场惊世大战。  

背靠大唐皇朝支持的蜀山派,再战来自黄泉的里蜀山。  

双方没有在蜀山派山门霄顶大战。  

失去太乙先天塔和清霄府,霄顶当前守山大阵并不稳固。  

蜀山派无地利可依,索性出山南下,汇合了大唐皇朝来援的高手,迎着自南诏之地而来的里蜀山中人,于蜀南之地展开激烈斗法。  

南宗林族当代族长林宇维,随同大唐神策军一部,一起参战。  

他乃儒家神射一脉八重天境界的大儒,倒不用冲在最前,直面里蜀山高手锋芒,而是游斗于外围,凭自己破空而至的利矢,射杀对手。  

已经上了唐廷帝室大船的林宇维,虽在外围,相对自由,但他没有划水凑数,反而相当尽力。  

不仅有唐廷帝室方面的眼睛在关注他。  

随荆襄方族族主方景升而来的方氏一族高手,同样也在注意他。  

林宇维此刻走远距离狙杀的路线,就算不能直接杀伤对手,也牵制对方注意力。  

反之,他亦在不断变化自身位置。  

对面是道家炼器派高手,当中不乏同样能远距离攻击的道门飞剑。  

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林宇维同样不敢长期驻留一地。  

与之相同者,还有出身大唐神策军和荆襄方族的其他神射一脉大儒。  

两边对射之下,巴蜀大地上空或密集或稀疏,时不时便有凌厉光流经天而过,纵横交错。  

林宇维等人游斗间,方位亦有靠近西方时。  

忽然间,更往西北去的遥远方向,剧烈地动山摇。  

林宇维警醒,回首望去,就见川西雪岭深处,除了仿佛大地震般的剧烈震荡外,隐约间有光华亮起。  

他作为神射一脉八重天开疆境界的大儒,这时将自身洞察与感知能力都提升到极致。  

因为距离太远的缘故,那边详情细节他仍看不清楚。  

但有紫色的雷光和绿色的火光交织,似是在川西雪山之间升腾而起,并爆发出一阵强光。  

旁人因为距离太远看不清细节,可能不敢确认。  

但林宇维出身南宗林族。  

昔年的南宗江州林族,不知跟信州龙虎山天师府斗了多少年,双方彼此之间太过熟悉。  

林宇维只看一眼,便确定,那是天师府的龙虎合击!  

关于天师府得回天师印之事,他有所耳闻。  

阳雷龙同阴火虎的龙虎合击重现于世,并非让人不可置信。  

但这么远的距离下,还能隐约看见龙虎之形,紫绿交织,说明当前腾飞于川西雪山间的阳雷龙和阴火虎,都极为强大。  

不会是两个七重天境界天师府修士合作而成…林宇维肯定。  

如果是八重天境界的天师府修士合作,当前是谁在那边?  

他们又为何出现在那里?  

许元贞、唐晓棠…还有雷俊?  

林宇维心中不断猜测。  

当前还在跟里蜀山修士大战,是以他只能按下心头猜疑,先顾自己眼前事。  

但晚些时候,自东方天际间,忽然有璀璨金光亮起,转瞬破空而至,来到大唐修士同里蜀山修士交手的战场。  

如此特征明显,包括林宇维在内,每个大唐修士不用多看便知道,那是当代天师唐晓棠。  

但林宇维忽然心中一动:  

那个方向…  

他下意识朝西北边看一眼。  

唐晓棠如果要来这边,应该不至于离开川西雪山后再专程绕路东边。  

她大摇大摆摆明车马冲来,并不隐藏掩饰自己行踪。  

那么,方才在川西雪山那里的人,不是她?  

所以,是许元贞和雷俊?  

还是说,那般强悍的龙虎合击,并非两個人合作施展,而是一人?  

许元贞么?  

林宇维很自然地想道。  

但忽然,他心底深处又浮现出另一个猜想:  

或者,不是许元贞,那么是…  

念头刚出现,林宇维下意识先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心血来潮下,这个念头一经生出,竟然不可抑制地越来越强烈,令林宇维先是茫然,继而悚然。  

他猛地再次回头,望向川西雪山方向。  

林宇维等其他发现蛛丝马迹的人,猜测不绝。  

当前刚刚逃出川西雪山的康明、陈子阳二人回望后方震动群山,目睹那阳雷龙和阴火虎交汇升腾而起的强光,则都无比肯定,那就是一个人的手笔。  

龙虎合击,重现于一人之手。  

天师府,玄霄子雷俊。  

相较于妙空长老,林宇维对龙虎合击的感官更加复杂。  

康明、陈子阳较之林宇维,此刻心情之复杂难明只会更甚。  

二人望着紫色的阳雷龙经天而起,汇合碧绿的阴火虎,有那么一瞬间,不禁痴了。  

那是黄天道从来不曾有过的景象。  

曾经,催生出黄天道的那一场天师府内战中,他们这边本有修习雷法天书法箓的长老,但在那一战中不幸身陨。  

他们又没有天师印和天师袍。  

以至于黄天道自从开山立派起,便没有雷法天书法箓和九天雷祖法象的传承。  

自然,也没有龙虎合击。  

及至后来,因为李苍霆和第三代李天师李柏爆发的新一次内战,因为死伤惨重,其后连天师府里都不再有通晓雷法天书法箓的外姓长老。  

至此,阳雷龙与雷法天书法箓,成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