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巡观天下雷长老(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已过去三十年左右时光了。  

抵达位于云霄山脉主峰的紫霄派时,相隔山门甚远,亦有紫霄派中人出来远迎。  

雷俊不似元墨白一般常令人如沐春风,但礼数周到,待人平和,同样让紫霄派众人心中暗道雷长老果然也可称平易近人。  

唯一看上去有那么一点扎眼的,就是他身边那个毛茸茸的弟子。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整个大唐修道界基本都知道雷长老的亲传弟子是一头山貔,所以大家慢慢也就习惯了。  

而且卓抱节表现沉稳端重,俨然已有卓然成家的风范,更令其他人不敢小视,同时心中暗道雷长老教导有方。  

紫霄派作为龙虎山非常重要的别脉旁支,同龙虎山来往素来紧密。  

所以雷俊此番过来,更多像是做客。  

除了紫霄派掌门外,他还见到一个老熟人。  

确实是,老,熟人。  

当初曾打过一番交道,乃至共事一段时间的青霄观观主,鲁昭青。  

不过,鲁昭青如今已经卸下青霄观观主之职。  

其年事已高。  

当年雷俊随元墨白初见这位鲁师伯时,对方便已经年过一百五十岁。  

对寿限二百的三重天境界修士来说,那时鲁昭青就已经开始步入最后的暮年期。  

如今,三十载岁月匆匆而过。  

鲁昭青的生命,将走到尽头。  

因为年轻时旧伤患或多或少积累的缘故,他很可能达不到二百岁寿限,便撒手人寰。  

此刻的鲁昭青,外貌虽还有几分早年仙风道骨的老道长模样,但相较于当初,已经非常虚弱。  

他卸任青霄观观主之位后,便回了紫霄派山门,在紫霄派颐养天年,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鲁师伯,回龙虎山看看吗?”雷俊看着面前老道士,轻声道。  

鲁昭青昔年乃是正儿八经的天师府真传,只是后来离开祖庭,更多留在紫霄派。  

他此时微笑:“元长老前些年便有邀请老道回山,不过这么多年下来,老道我一直在紫霄派,便索性在这里尘归尘,土归土吧。”  

雷俊看着对方已经开始有些浑浊,但温润平和的眸子:“鲁师伯豁达,令人心折。”  

鲁昭青微微一笑:“老道昔年得过紫阳师兄关照,所以有些话,不好说出口,但李外一战最终如此结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看着面前的雷俊,心中无尽感慨。  

真年轻啊!  

四十岁以内的七重天修士。  

五十岁以内的八重天修士。  

当真是天纵之才。  

早年同这位年轻的雷长老初次打交道的时候,鲁昭青虽然感觉对方非同一般,但他属实没有预料到,雷俊能有今日的成就。  

如这样的人才层出不穷,无怪乎李氏一族会败,更无怪乎哪怕经历新一次李外内战,天师府仍能快速恢复元气。  

鲁昭青看着雷俊,恬淡一笑。  

他修为虽是下三天,但主持过不止一个道观,日常事务经验丰富。  

雷俊将来如果当真登临天师之位,鲁昭青以为,龙虎山当更加兴盛。  

虽然他鲁昭青本人可能看不到那一天。  

但一路看着雷俊从当年的小道士变为如今的雷长老,鲁昭青此刻仿佛便已经看到那一幕在眼前展现。  

不过他一把老骨头了,没必要再回龙虎山苟延残喘。  

他修为实力不济,最终没能冲上中三天修为。  

离开龙虎山后,只能客居紫霄派。  

这些年来做过的事,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他尽了自己那份心力。  

那么,在这座留下自己痕迹的云霄山脉中寿终正寝,刚好。  

雷俊能理解鲁昭青心中所想,故而不多劝解。  

看望过故人,他又在紫霄派停驻一段时间后,携徒弟卓抱节告辞离开。  

下一站,雷俊原计划前往天虚山。  

那里也曾是他挂单待过的地方。  

不过,正在这时,他脑海中忽然有光球闪烁,并浮现字迹:  

地底寒潮,阴泉流转,月映冰辉,惊伤南北。  

这次随之而来者,有两道签运:  

中上签,二月初十午夜,抵达玉河北岸青玉山东麓,有机会得六品机缘一道,无风险无后患,吉。  

中中签,前往玉河北岸青玉山以外他处,无额外所得亦无所失,平。  

机缘看着品级倒是不高,不过胜在全无负面。  

仔细阅读光球上浮现的文字后,雷俊略微思索一番,然后吩咐自己的大徒弟:“走,抱抱,咱们下一站去玉河派。”  

“师父,弟子以为,您可以一直像有外人在眼前一样,唤弟子道名华节。”大徒弟一本正经,郑重其事。  

但马上就被雷俊伸手,在毛茸茸的脑瓜上揉了两把:“好的,抱抱。”  

大徒弟人模人样地叹一口气,逆来顺受。  

雷俊在紫光雷云上坐下,向北飞遁而去。  

原先规划的路线在他自己这里,临近地方才通知当地,所以倒也不用担心临时改主意会放天虚山天虚派那边的鸽子。  

玉河派,位于大江以北。  

雷俊师徒乘紫光雷云,自大江天险之上飞过。  

前些年因为地脉不断变化,大江渐渐不再那么险峻。  

但近年来,似乎又有重新泛滥之势。  

好在当前初春时节,水量尚不大。  

紫光雷云一路飞驰,渡过大江后继续向北。  

雷俊这时再通知玉河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