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高功长老,雷重云(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帖求见殿下,晚些时候,老夫欲前往赵王殿下府上。”  

“是,祖父。”叶飞山退下。  

苏州。  

老族主楚修远,同一众楚族高层,此刻皆以回返苏州祖地。  

楚修远一回来,便入了后宅,只有其三子楚喆跟在身后,余下楚族众人,留在院中。  

“江州,败得太快了!”有人叹息。  

旁边另一人轻声道:“我们同荆襄方族,早先打压江州林族太过了…”  

前者苦笑。  

沿着大江两岸一字排开的南方三大世族名门,荆襄方族、苏州楚族常有联合,姻亲嫁娶也多,共同钳制中游的江州林族。  

甚至,他们此前同龙虎山天师府都走动颇多,乐意江州林族睡塌之侧多一枚钉子。  

天师府连番内乱的情况下,如果再有强力外敌,情形只会比当前更糟。  

只是不论荆襄方族还是苏州楚族,都没料到此番江州大战会是这么个结果。  

都说龙虎山天师府年轻一代潜力惊人,但还是太过出乎大家预料。  

当前这局面,简直要让人禁不住遐想,如果天师府近一、二百年里没那么多内耗,如今又该是怎生模样?  

不过,世事难料,人心多变。  

如果天师府内部当真一心团结,又还有如此迅猛的上升势头,那说不定局面就是方、林、楚三族联合围剿信州龙虎山,而非此前包围江州林族…  

黄天道能支持到如今,何尝不是因为有人暗中援助,希望其存续发展?  

“幽州林较之江州林强盛,结果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一位楚族家老摇头:“就算林玉京已经九重天境界,事先不知情照样要吃这次的闷亏!”  

正常情况下,守着祖地,开启大祭礼,再有镇族之宝朔风剑在手,林嬛虽然没有跨过八重天到九重天的天堑,但亦不惧九重天的敌人来犯。  

何况,幽州林族祖地的高手数量,多于江州林族。  

有林嬛持朔风剑正面抗住压力,其他人依托祖地之助,足以从侧面影响战局。  

哪曾想,幽州祖地这最放心的环节,不仅不能成为屏障,还坑了包括林嬛在内所有人。  

“伱代为父,走一趟天龙寺。”后堂中,楚国老倒是平静。  

楚喆:“是,父亲。”  

许元贞青出于蓝,超越其师父前任天师李清风,登临九重天境界,令道家符箓派重现大乘修士。  

整个龙虎山天师府的影响力都将随之高涨。  

天师府眼下人丁是单薄了些。  

但许元贞、唐晓棠、雷俊连续涌现,当真枯木逢春之势已成。  

“蛮夷”威胁不减,江州废墟犹在,令其他几大世家当前亦不好轻举妄动。  

不过,世事总是多面的。  

许元贞修为大进,再加上纯阳宫掌门黄玄朴,道家便同时拥有两位九重天修士。  

江州、幽州南北两地一起出击,大挫儒家锐气的同时,也会让佛门承受压力…  

道、佛此前各大圣地宗门得唐廷帝室扶持,隐约联合,共同对抗儒学传家的五姓七望。  

但要说佛、道之间相处和睦,却也未必。  

此前是有共同的威胁和对手。  

眼下五姓七望连连受挫,不复昔日气焰滔天。  

反倒是道门日渐势大。  

而佛门方面缺乏九重天强者坐镇的同时,先前四大圣地之一的菩提寺更险些灭门,损失惨重。  

佛门,乐意仰道门鼻息而活么?  

当然,他们同世家之间关系更紧张。  

但关系未尝没有缓和修复的可能。  

哪怕只是缓兵之计。  

没有苏州楚族带来的巨大压力,天龙寺将比从前自在的多。  

菩提南宗也更容易立足。  

而悬天寺,晋州叶族早经营多时了。  

至于金刚寺,他们一直以来的恶邻,乃是陇外萧族,而且在佛门四大圣地中,他们本就和唐廷帝室关系最为疏远。  

只不过,他们同名门世家之间,同样疏远。  

楚修远曾经同叶默权有过交谈。  

双方对金刚寺,都抱有些许疑虑。  

那里一贯低调,却像是另有乾坤。  

“大空寺那边,为父会亲自同他们谈谈。”  

楚国老言道:“听闻金刚寺的新方丈经灌顶后,这些年已经飞速成长起来。”  

世家与佛门舒缓关系。  

但大空寺与佛门正宗乃是死敌。  

好在佛门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助大空寺的视线从天龙寺移向金刚寺,亦可看看金刚寺究竟藏了什么玄机。  

“蜀山掌门傅东森那边,或许也可联系一二。”  

楚喆轻声道:“丹鼎、符箓两派皆有大乘修士,蜀山态度未必与从前如一,再就是宗门起势,上官一族等勋贵那边…”  

楚国老轻轻摇头:“交给其他家,这世上的事,我们一家一姓是操不完心的。”  

楚喆:“是,父亲。”  

“许元贞本人天赋实力不凡,眼力同样过人啊。”  

谈过正事,楚修远笑笑:“就为父所知,她一共就带过两人回龙虎山,一个唐晓棠,一个雷俊。”  

楚喆颔首:“是。”  

“记得许元贞和唐晓棠从七重天到八重天,都用了十二年左右时间。”楚国老微笑:“不知雷俊会用多久?”  

楚喆:“他的路数,同许元贞有些相似,相较于少年时天赋不显,我以为他们更可能是后天提升了根骨、悟性天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