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海燕(1/2)
2013年 11月,足凹海布尔汗乘坐的潜艇经过近 30天的航行,横穿大洋,来到了足凹岛外海 200海里的计划驻停点,潜航深度 60米。
预定的收报时间已经到了,潜艇开始上浮至 20米的潜望深度。
布尔汗估计译电员正在记录,很快会将电文密封在信封中,交由他亲译。
给潜艇发报是军事通讯中最为困难的,因为潜艇在水下,高频的无线电波无法穿透海水。
电磁波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时,如果波长短于障碍物,电磁波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入射障碍物,能量被吸收。
但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结构尺寸(比如水分子团)时,电磁波将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结构,继续向前传播,这一现象就是光的绕射(也称衍射)。
波长越长,频率越低的电磁波穿透性越强。
甚低频( VLF) 3-30千赫兹,对应波长为 100-10公里,是与潜艇通信的主要频段。
该频段能够穿透 30米左右的海水,潜艇可以在约定时间在潜望深度接收信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亮国和前雄联国作为二次打击力量的核潜艇隐匿性要求极高,位置也飘忽不定,常年藏于海面以下几百米的大洋深处。
甚低频穿透力就不够了,亮国和前雄联国竞相发展极低频( ELF) 3-30赫兹,对应波长为 10万-1万公里。
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因为理论上,一个波长的电磁波被接收到,接收天线至少要大于半波长。
极低频的波长太长了,潜艇不具备配备那么长天线的可能。
聪明的工程师们想起了舒曼共振,利用地球的四万公里周长。
把地球电离层作为接收天线的一部分,加上电子延长等多种复杂的技术和设备,终于克服了接收极低频信号的难题。
极低频通信的技术难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美中不足的还有,频率越低的无线电波单位时间携带的信息越少。
甚低频每分钟只能传送几个字节,极低频传输效率则更低。
除此之外,军用密码为了加密需要,同一个词汇的字节量远超民用发报。
所以,海岸基地给潜艇发报时,惜字如金,一般只有一个词汇,如攻击、上浮、进港等。
布尔汗焦急地等待着从玉汗国长波发射台发来的那个词汇。
按约定,穆斯塔法教授将紧盯足凹海的台风和海浪预报。
如确有大浪,则默认的行动时间定为棕橡国时间 11月 9日凌晨 1时,那么电文就应该是“行动”,若是 8日或 10日有大浪,电文就是相应日期。
如果这三天均无大浪,为了确保行动保密,就取消计划返航,电文则是“返航”。
哈米德最后嘱咐布尔汗时特别提到,潜艇收报并不是百分百可靠。
除非他收到的是“返航”或变更的具体日期,否则,其他任何短语的意思都是 11月 9日行动,随便发一个词汇的另一个好处是,等于多了一重加密。
译电员终于敲响了布尔汗的舱门,布尔汗签收之后,送走译电员,锁好舱门,迫不及待地开始译电。电文果然很短,只有一个词:
“海燕”。
布尔汗急匆匆地走进指挥舱,对舰长说:
“计划不变,行动开始,拜托您了!”
艇长点了点头,大声宣布命令:
“下潜深度 60,航向 45,航速 10节。”
5小时后,暗夜中,潜艇上浮充电,同时,释放了通信浮标,将接收频段调整至棕橡国之声电台的广播信号。
监听员将广播内容整理后,形成简报,跑步送给布尔汗。布尔汗关注到其中的几条:
一,彗星艾森( C/2012 S1)将于 11月 9日穿越黄道面,亮度正在逐渐加强,于 11月 28日到达近日点。
该彗星距离太阳之近,百年罕见,如果它不被太阳引力撕碎,从近日点转出后,将成为史上最明亮的彗星之一。
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正在翘首以待。
二, 10月 29日,太阳爆发 X级耀斑,是一周之内的第四次 X级耀斑,这是极其罕见的。
11月 2日,太阳表面形成大的日冕洞,太阳风暴已经在 4日起袭击地球。
三, 11月 4日热带风暴在西太平洋海面聚集,扶升国气象厅将其命名为“海燕”,随后升格为超强台风, 11月 7日晚达到强度巅峰,是 1979年以来最强的台风。
台风“海燕”已于 11月 8日晨,登陆椒岛国东大岛,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预计伤亡人数会过万。
受此台风影响,足凹岛近海 11月 9日将有 10级以上大风和巨浪,停止海上活动,船只一律进港。
2013年 11月 9日,棕橡国时间凌晨零点,潜艇到达预定海域,不能靠得更近了,否则有被发现,甚至触礁的风险。
潜艇上浮到潜望高度,即使在 20米的水下,依然能感到巨大的涌浪。
布尔汗穿好潜水服,检查氧气瓶,与另外一个同伴一起钻进了狭小的潜航器的舱室。
1940年,地海国海军开始使用人操鱼雷攻击地 B国海军。这种人操鱼雷其实是人工操作的水下布雷器。
几次无功而返后,
预定的收报时间已经到了,潜艇开始上浮至 20米的潜望深度。
布尔汗估计译电员正在记录,很快会将电文密封在信封中,交由他亲译。
给潜艇发报是军事通讯中最为困难的,因为潜艇在水下,高频的无线电波无法穿透海水。
电磁波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时,如果波长短于障碍物,电磁波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入射障碍物,能量被吸收。
但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结构尺寸(比如水分子团)时,电磁波将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结构,继续向前传播,这一现象就是光的绕射(也称衍射)。
波长越长,频率越低的电磁波穿透性越强。
甚低频( VLF) 3-30千赫兹,对应波长为 100-10公里,是与潜艇通信的主要频段。
该频段能够穿透 30米左右的海水,潜艇可以在约定时间在潜望深度接收信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亮国和前雄联国作为二次打击力量的核潜艇隐匿性要求极高,位置也飘忽不定,常年藏于海面以下几百米的大洋深处。
甚低频穿透力就不够了,亮国和前雄联国竞相发展极低频( ELF) 3-30赫兹,对应波长为 10万-1万公里。
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因为理论上,一个波长的电磁波被接收到,接收天线至少要大于半波长。
极低频的波长太长了,潜艇不具备配备那么长天线的可能。
聪明的工程师们想起了舒曼共振,利用地球的四万公里周长。
把地球电离层作为接收天线的一部分,加上电子延长等多种复杂的技术和设备,终于克服了接收极低频信号的难题。
极低频通信的技术难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美中不足的还有,频率越低的无线电波单位时间携带的信息越少。
甚低频每分钟只能传送几个字节,极低频传输效率则更低。
除此之外,军用密码为了加密需要,同一个词汇的字节量远超民用发报。
所以,海岸基地给潜艇发报时,惜字如金,一般只有一个词汇,如攻击、上浮、进港等。
布尔汗焦急地等待着从玉汗国长波发射台发来的那个词汇。
按约定,穆斯塔法教授将紧盯足凹海的台风和海浪预报。
如确有大浪,则默认的行动时间定为棕橡国时间 11月 9日凌晨 1时,那么电文就应该是“行动”,若是 8日或 10日有大浪,电文就是相应日期。
如果这三天均无大浪,为了确保行动保密,就取消计划返航,电文则是“返航”。
哈米德最后嘱咐布尔汗时特别提到,潜艇收报并不是百分百可靠。
除非他收到的是“返航”或变更的具体日期,否则,其他任何短语的意思都是 11月 9日行动,随便发一个词汇的另一个好处是,等于多了一重加密。
译电员终于敲响了布尔汗的舱门,布尔汗签收之后,送走译电员,锁好舱门,迫不及待地开始译电。电文果然很短,只有一个词:
“海燕”。
布尔汗急匆匆地走进指挥舱,对舰长说:
“计划不变,行动开始,拜托您了!”
艇长点了点头,大声宣布命令:
“下潜深度 60,航向 45,航速 10节。”
5小时后,暗夜中,潜艇上浮充电,同时,释放了通信浮标,将接收频段调整至棕橡国之声电台的广播信号。
监听员将广播内容整理后,形成简报,跑步送给布尔汗。布尔汗关注到其中的几条:
一,彗星艾森( C/2012 S1)将于 11月 9日穿越黄道面,亮度正在逐渐加强,于 11月 28日到达近日点。
该彗星距离太阳之近,百年罕见,如果它不被太阳引力撕碎,从近日点转出后,将成为史上最明亮的彗星之一。
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正在翘首以待。
二, 10月 29日,太阳爆发 X级耀斑,是一周之内的第四次 X级耀斑,这是极其罕见的。
11月 2日,太阳表面形成大的日冕洞,太阳风暴已经在 4日起袭击地球。
三, 11月 4日热带风暴在西太平洋海面聚集,扶升国气象厅将其命名为“海燕”,随后升格为超强台风, 11月 7日晚达到强度巅峰,是 1979年以来最强的台风。
台风“海燕”已于 11月 8日晨,登陆椒岛国东大岛,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预计伤亡人数会过万。
受此台风影响,足凹岛近海 11月 9日将有 10级以上大风和巨浪,停止海上活动,船只一律进港。
2013年 11月 9日,棕橡国时间凌晨零点,潜艇到达预定海域,不能靠得更近了,否则有被发现,甚至触礁的风险。
潜艇上浮到潜望高度,即使在 20米的水下,依然能感到巨大的涌浪。
布尔汗穿好潜水服,检查氧气瓶,与另外一个同伴一起钻进了狭小的潜航器的舱室。
1940年,地海国海军开始使用人操鱼雷攻击地 B国海军。这种人操鱼雷其实是人工操作的水下布雷器。
几次无功而返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