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站都有些站不住的却偏要试试的皇帝轻声说道:“陛下,臣已经去看过燕王了。”  

朱允炆坐在马背上,好整以暇的搭弓射箭,左右三人也是一人一匹马。  

“噗…砰”  

一环都没中,朱允炆也不气馁,随手又搭起一支箭准备继续,嘴里说道:“噢,如何了。”  

“燕王在那里挺安份的,着人拿了一大箱子书籍,臣看过了都是些杂书,没什么出奇的,哦对了,高阳郡王去探望过了,燕王世子还待在家里没动静。”  

齐泰和卓敬去看望燕王是朱允炆安排过去的,他要知道燕王的状态,以便准备下一步安排。  

“陛下,需不需要臣趁此机会发难,一举解决燕王…或者…”齐泰竖起手掌,在脖子上横切了几下,意思是,杀!不管是死于意外还是下毒都行。  

当然,不是现在!现在人死了,帽子就扣在朱允炆头上,杀太祖长子,皇帝叔叔的名头就摘不掉了。  

说的是等以后不引人注意的时候下手,历史上很多禅让的皇帝就是死于这种意外,比如宋之前的后周末代皇帝,再之前的有后汉的末代皇帝,他俩是难兄难弟!  

这样的话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了,有些毒药见效慢!  

“齐爱卿的建议是,杀喽?”朱允炆放下箭矢,看着齐泰说道,没想到他看着浓眉大眼心却这么狠,朱允炆暗暗称奇,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齐泰想了想,非常确定自己的想法:“是,陛下不留后患啊!”  

“卓爱卿觉得呢!”  

“臣的意思是找最好的机会杀,不然就不要动!或者可以等孝期结束后泽机迁籓!”卓敬现在说户部侍郎,权利很大,涉及到的民生项目很多,性格也相对沉稳。  

他的意思是最好就这样保持下去,风险小!朱允炆听出来了,这个人性格有些保守,但不失果断,记得历史上他就是建议第一个处置燕王的,啃最硬的这块骨头。  

朱允炆还是没有发表意见,转头看向了黄子澄。  

“黄爱卿?”  

黄子澄在皇帝谈到这个事的时候就已经在组织语言,要好好表现下。不能再让卓敬这卑鄙小人压下去了,为了这次面圣他已经准备好几天了。  

黄子澄一脸正色,沉声说道“陛下,臣的意思是不但不能杀,还要给他放回封地。”  

一听这话齐泰和卓敬齐齐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鬼建议!  

朱允炆也是愣住了,不能杀还要放?倒是要听听他嘴里会冒出些什么虎狼之词!  

“陛下,臣是这么想的,朝廷要削籓是要削全天下的籓王而不是区区一个燕王,如果要削全部的籓王,那需要些什么?天下有28位籓王,臣敢问陛下,可能一步到位全部解决么?”  

他一脸机智的问道,黄子澄有种感觉皇帝马上就要被他说服了,要进到自己的计划里来了。  

朱允炆若有所思的摇摇头,感觉黄子澄的虎狼之词已经要抑制不住要蹦出来了!  

“既然做不到,那就只能一步步来了,首先要到的就是让他们去除危机感,迷惑住他们”  

黄子澄说到激动处,下马对着皇帝长鞠一弓,道:  

“陛下,要想削天下的籓王,必先削势力最小的籓王,要想削最小的籓王却不引起骚乱,必先放出最强大的燕王,啊!陛下!  

所以燕王不得不放,不但要放燕王,就连燕王世子、高阳郡王也要一起放,不放,则大业不成,籓王之乱不除,国将不国呀!陛下!”  

这一段话黄子澄是讲的慷慨激昂,有理有据,可惜朱允炆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甚至心里想骂人都感觉这对黄子澄来说有些多余。  

听君一席话浪费十分钟!  

黄子的话咋听起来有些道理,实际上是禁不起深敲的,朱允炆也没想到在这个燕王已经被擒的时候,这黄子澄居然还是像历史上一样提出了先易后难的想法。  

史书上记载齐泰和他俩个人一个提出先难后易,先解决燕王,一个提出先易后难,就是现在这种建议,朱允炆选择了听黄子澄的。  

也有可能是对上燕王朱允炆也有些虚,想把别的籓王解决后增加点信心。  

于是登位之初就七月削掉了燕王同胞兄弟周王,建文元年又削了齐、代两王,逼迫湘王自焚,之后还愚蠢的放走了燕王留在南京的人质燕王世子。  

后面朱允炆就不断拉稀,眼睁睁的看着朱棣在自己的国土上攻城掠地,一直到朱棣以籓王身份打进了南京。也是史上唯一一个以籓王打进皇帝的人!  

这么看来要不就是他人蠢,要不就是这样做符合他的利益,不这样做不行。  

朱允炆万年不变的脸色终于起了一丝变化,他心中掠过朱棣的身影。  

按照结果导向,不管是史书上还是现在这么做获利最大的就是朱棣了。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迟疑,他好像记得燕王进京后黄子澄的结局是诛九族,女眷发为官妓。  

这么看来他是朱棣的人应该是不可能,那完全就是人蠢了,不过人蠢也不能原谅,朱允炆的念头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之后这个人要慎用了。  

最好是一辈子就去与做些文章类似的事情,不可委以实事!  

“嗯,你这个想法很好,说明你是用心了,朕有一件大事需要你去负责,办好了你大大的有功,而且这个事也是非你不可了!”  

朱允炆一脸假笑的说道,这个人他一丝想骂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