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2/3)
些被触犯了利益的乡绅们肯定会疯狂攻击他,这郑赐只是第一个,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是户部尚书,我要怎么样还轮不到你工部尚书来说话,怎么工部的文书已经满足不了你郑尚书了?要插到我户部来!”
“谁稀罕你户部那点腌臜事儿,我是说那件事,郁新啊郁新,你枉读圣贤书,你糊涂啊!”这话说到郑赐心里去了,指着郁新鼻子的手都有些发抖。
郁新脸色一沉,同为尚书他哪来的胆子指着他鼻子骂,于是郁新瓮声瓮气的说道:
“行了…我也懒得和你争吵,你做你工部的事,我做我户部的事,咱俩互不想干!我就先走一步了”
“你…你…”
郑赐望着远去的背影气极反笑,实际上在他心里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他一直都是觉得保持现状才是对平民最好的保护,最大的善念!
国家不缺那点粮食,但是老百姓缺啊!作为乡绅帮帮老乡有什么不对?偷点税有又何不可呢?取之于名用之于民!这才是圣人的道理啊!
只可惜这一切都要给眼前的男人给毁了,他根本就不明白圣贤书讲的是什么,读书都读坏了脑子!
郑赐眯起眼前,想起了刚刚殿内所说的内阁,如果能进去,说不定就有机会搞坏这郁新的差事,到时间就算是皇帝也不好重启这件事了。
不过…不好搞啊,现在内阁已经确定了一个阁臣,王钝那老家伙肯定会全力支持郁新的,同在内阁都还不知道会分配管辖哪一部分的事呢!
郑赐摇摇头不去想这些了,八字还没一撇的事,能不能进去都不确定呢!这郁新只能先遗憾的放一放了,看看后面有没有机会。
只是短短的三天时间,朝廷要设置内阁的消息就像风暴一样传遍了南京城,大街小巷里,就连平常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后世朝阳群众的热情可能就是,任何时候的京师民众的表现了,南京城的太平街群众现在也不呈多让。
太平街不远处,这里背靠舟山,山脚下一条不大不小的街道上,三五茶肄正热热闹闹的开着业。
明朝的茶叶已经与现代趋于同步,开水烫泡,热腾腾的午茶气螺旋般的冒腾着,在这里喝着茶的都是穷苦百姓,一碗茶水要不了几个钱,却能给寒冷的冬季添进些幸福味道!
“嘿,你们听说了嘛?这几天朝廷下来邸文,说是有重要通知,我在应天府衙门的一个外甥的小舅子的弟弟说,朝廷那些官老爷们一个个都捧着那东西,宝贝的跟个什么似的!”
一个瘦小的汉纸勾着头神秘兮兮的说道。
这他真没撒谎确实有这个邸文下发,至于应天府衙门里的外甥的小舅子的弟弟,这谁会去问啊!问也不知道是说谁!
难道吹牛逼还犯法了,那让那些官老爷把他给抓走得了,到时候问问太祖爷他老人家同不同意,洪武三十年这南京城本土的百姓都快被太祖宠坏了,有事无事就喜欢拿着家里的“大诰”说话。这可是民告官的利器啊!
旁边一个大爷年老成精,听出味道来了,甭管有没有听说这件事。先把他的气焰打压下去再说。
老人家中气十足的拍了拍瘦小个子的脑袋说道:“小伙子你这消息早过时了我老人家已经听说了,是朝廷要立宰相了,你说那些官老爷能不捧着当个宝贝嘛?”
瘦小伙子一脸羞涩。
本来还准备指点江山一番的,消息过时了?不会吧!
“那你知道朝廷为什么要力吗。”瘦小汉子有些不甘心的重新问道。
老人家也是久经江湖,就算不懂,也要说他个一二三出来:
“这谁不知道啊。还不就是那些官老爷们想要做宰相了,逼着皇帝的。”
“皇帝年纪轻,也是不容易啊,太子死的早。太祖一死还给这些老臣子们欺负。”
说到这里老人家略显遗憾的摇摇头,当初的太子多好的人啊!讲仁义,有威望,又能服人,要是他还在的话怎么可能会出这种事情!
老人家却没想过,真要是太子还活着,现在坐在台前的怎么可能会是朱允炆,说不定太子都没他的份,毕竟上面还有个嫡子,朱标太子最讲儒家嫡长子文化了!
听到这里,瘦小汉子就有得聊了,嘴角一撇,不屑一顾的说道:“你懂什么,我那应天府衙门外甥的小舅子的弟弟和我说过,这事情是皇帝要办的,大臣们也是极力劝阻不得才同意的!”
“那你说说,皇帝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事!”老人家也不以为意,随口问道,相信他是给不出原因的,这孩子还是太年轻啊!阅历不够,不知道人心险恶,这些官老爷们就更险恶了!
事情也不出他所料,瘦小汉子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逼到不得已才崩出一句,“皇帝老子的事情,我怎么知道!”
老人家摇摇头,叹息了一声,道:“世间险恶啊!世间险恶,年轻人还要锻炼啊!”
这只是南京城里微小的一幕,实际上今日的南京城才格外的热闹,不光是平头百姓,士子官员们的讨论更加热烈,只不过是太祖定下的规矩,士子不得议论朝政,这才让他们议论的时候多了分小心,也让别人轻易就看不着了。
他们有的说朱允炆是圣君临尘,懂得启用贤臣,有了建文皇帝后今日的文官们就要站起来了!
朱允炆就是个当皇帝的,他懂什么治国!
“我是户部尚书,我要怎么样还轮不到你工部尚书来说话,怎么工部的文书已经满足不了你郑尚书了?要插到我户部来!”
“谁稀罕你户部那点腌臜事儿,我是说那件事,郁新啊郁新,你枉读圣贤书,你糊涂啊!”这话说到郑赐心里去了,指着郁新鼻子的手都有些发抖。
郁新脸色一沉,同为尚书他哪来的胆子指着他鼻子骂,于是郁新瓮声瓮气的说道:
“行了…我也懒得和你争吵,你做你工部的事,我做我户部的事,咱俩互不想干!我就先走一步了”
“你…你…”
郑赐望着远去的背影气极反笑,实际上在他心里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他一直都是觉得保持现状才是对平民最好的保护,最大的善念!
国家不缺那点粮食,但是老百姓缺啊!作为乡绅帮帮老乡有什么不对?偷点税有又何不可呢?取之于名用之于民!这才是圣人的道理啊!
只可惜这一切都要给眼前的男人给毁了,他根本就不明白圣贤书讲的是什么,读书都读坏了脑子!
郑赐眯起眼前,想起了刚刚殿内所说的内阁,如果能进去,说不定就有机会搞坏这郁新的差事,到时间就算是皇帝也不好重启这件事了。
不过…不好搞啊,现在内阁已经确定了一个阁臣,王钝那老家伙肯定会全力支持郁新的,同在内阁都还不知道会分配管辖哪一部分的事呢!
郑赐摇摇头不去想这些了,八字还没一撇的事,能不能进去都不确定呢!这郁新只能先遗憾的放一放了,看看后面有没有机会。
只是短短的三天时间,朝廷要设置内阁的消息就像风暴一样传遍了南京城,大街小巷里,就连平常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后世朝阳群众的热情可能就是,任何时候的京师民众的表现了,南京城的太平街群众现在也不呈多让。
太平街不远处,这里背靠舟山,山脚下一条不大不小的街道上,三五茶肄正热热闹闹的开着业。
明朝的茶叶已经与现代趋于同步,开水烫泡,热腾腾的午茶气螺旋般的冒腾着,在这里喝着茶的都是穷苦百姓,一碗茶水要不了几个钱,却能给寒冷的冬季添进些幸福味道!
“嘿,你们听说了嘛?这几天朝廷下来邸文,说是有重要通知,我在应天府衙门的一个外甥的小舅子的弟弟说,朝廷那些官老爷们一个个都捧着那东西,宝贝的跟个什么似的!”
一个瘦小的汉纸勾着头神秘兮兮的说道。
这他真没撒谎确实有这个邸文下发,至于应天府衙门里的外甥的小舅子的弟弟,这谁会去问啊!问也不知道是说谁!
难道吹牛逼还犯法了,那让那些官老爷把他给抓走得了,到时候问问太祖爷他老人家同不同意,洪武三十年这南京城本土的百姓都快被太祖宠坏了,有事无事就喜欢拿着家里的“大诰”说话。这可是民告官的利器啊!
旁边一个大爷年老成精,听出味道来了,甭管有没有听说这件事。先把他的气焰打压下去再说。
老人家中气十足的拍了拍瘦小个子的脑袋说道:“小伙子你这消息早过时了我老人家已经听说了,是朝廷要立宰相了,你说那些官老爷能不捧着当个宝贝嘛?”
瘦小伙子一脸羞涩。
本来还准备指点江山一番的,消息过时了?不会吧!
“那你知道朝廷为什么要力吗。”瘦小汉子有些不甘心的重新问道。
老人家也是久经江湖,就算不懂,也要说他个一二三出来:
“这谁不知道啊。还不就是那些官老爷们想要做宰相了,逼着皇帝的。”
“皇帝年纪轻,也是不容易啊,太子死的早。太祖一死还给这些老臣子们欺负。”
说到这里老人家略显遗憾的摇摇头,当初的太子多好的人啊!讲仁义,有威望,又能服人,要是他还在的话怎么可能会出这种事情!
老人家却没想过,真要是太子还活着,现在坐在台前的怎么可能会是朱允炆,说不定太子都没他的份,毕竟上面还有个嫡子,朱标太子最讲儒家嫡长子文化了!
听到这里,瘦小汉子就有得聊了,嘴角一撇,不屑一顾的说道:“你懂什么,我那应天府衙门外甥的小舅子的弟弟和我说过,这事情是皇帝要办的,大臣们也是极力劝阻不得才同意的!”
“那你说说,皇帝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事!”老人家也不以为意,随口问道,相信他是给不出原因的,这孩子还是太年轻啊!阅历不够,不知道人心险恶,这些官老爷们就更险恶了!
事情也不出他所料,瘦小汉子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逼到不得已才崩出一句,“皇帝老子的事情,我怎么知道!”
老人家摇摇头,叹息了一声,道:“世间险恶啊!世间险恶,年轻人还要锻炼啊!”
这只是南京城里微小的一幕,实际上今日的南京城才格外的热闹,不光是平头百姓,士子官员们的讨论更加热烈,只不过是太祖定下的规矩,士子不得议论朝政,这才让他们议论的时候多了分小心,也让别人轻易就看不着了。
他们有的说朱允炆是圣君临尘,懂得启用贤臣,有了建文皇帝后今日的文官们就要站起来了!
朱允炆就是个当皇帝的,他懂什么治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