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又见毕业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旦忙起来,人生就像按下了加速键。  

半年后迎来毕业季,这将是李扬学生时代的终结,那天之后便由学生摇身一变为社会人士。  

说实话他还是很留恋呆在校园的感觉,无忧无虑,一切都是阳光。  

“中关村在线”凭借对比特币的先知先觉取得了十足进步,日活跃日数已经达到了三千人,尽管跟那些大网站没法比,但这和半年前比已经有了足够大的进步。  

现在每月的广告费大概在两万左右,除去开支差不多能省下一万多。  

为了扩大规模,他们招了两个大学生兼职,都是计算机系的,负责日常网站维护。  

在互联网行业,一旦你的产品被摆到了风口上,那发展速度几乎是以几何倍数的。  

现在李扬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是在创业,而之前一直跟老妈老爸说自己在京城“捡破烂”。  

位于望京区的房子装修完成,进入最后的散味阶段,当初用的都是环保材料,再有几个月就能入住。  

对待爱巢,李扬跟韩露很憧憬,从领结婚证那天就开始期盼,终于到了眼前。  

实际上韩露虽然还在上学,但她兼职赚外快有时候也能赚个几万块。  

她的收入远高于琴山一中的同学们,大多数人还在为三四千的工作奋斗,而韩露已经可以轻松月入数万了。  

李扬把这归结为知识的力量,用头脑武装自己。  

临近毕业的这半年时间,李扬基本没怎么回学校,除了住在家属院之外其他时间基本都在中关村铁皮房度过,跟罗迪还有老孟一起奋斗。  

韩露偶尔会过去探班,给他们送点吃的犒劳一下,也力所能及帮忙解决些问题。  

相信若干年后李扬会怀念这个铁皮房,就像怀念上世夜以继日攻读法律的自己一样。  

李扬诚心邀请过以前的哥们到京城找他玩,只有大春响应了,因为他最闲。  

倒不是说大春不努力,而是他在大伙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已经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一年前大春辞掉了修车工,全职写书,现在一个月能拿到四五万的稿费,这让他那严厉的老爸都不得不服。  

大春意气风发,改掉了身上那股流气,现在看起来比李扬还像个学生。  

这家伙验证了当年李扬没有看错,果真在网络小说路上闯荡了出来。  

他要开新书了,内容仍然是玄幻。大春告诉李扬他喜欢中国传统那一套,比如山海经就让大春如痴如醉。  

另外老姐李玲安跟小冉都先后来过几次京城,两人很俗套地吃烤鸭爬长城。  

等全聚德的烤鸭端上桌时,李扬跟韩露都笑了,这是他俩进京多年第一次吃这玩意。  

小冉很惊讶,以为他俩应该早已经吃过了才对,结果居然从来没有。  

长城倒是去了,只是那次遇上刮大风,李扬在巍峨的长城上吓的要死,最后被韩露搀扶下来的。  

完事后心有余悸,他总结出心里有鬼的人最好不要去长城,就像是个审判场。  

仔细一想李扬好像也没有什么心虚的,打算找机会再去一次。  

2012年的夏天特别干燥,让人觉得像是蒸干了体内所有的水份。  

拿到人生最后一张毕业照时,李扬在脑海中给它们做了个对比,赫然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大伙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不苟言笑的严肃脸。  

小学那会拍毕业照很欢乐,都想跟自己暗恋的女同学靠着,也借这个机会搭上几句话,嘴都要咧到耳朵根子后面。  

随着年龄成长,中学时渐渐懂的多了,尤其是高中毕业照,基本都是很平静的神情。  

刚刚拍完的大学毕业照,每个人都像是有心事。  

京大毕业在普通人眼里意味着未来可期,但里面的精神压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于是照片里大伙表情有些凝重,也不乏乐观的。比如老孟,他笑的最开,好像中了彩票。  

在那之后李扬便把自己的东西搬出了宿舍,距离告别京大只差最后一口气。  

这个托管了他四年的地方以后就叫做母校了,而他也将成为历届毕业生中的一员。  

同届有一毕业就立刻被大公司挖走的,也有选择继续读研深造的,大多数跟李扬一样成为社会待业青年。  

相比普通高校,京大的确是块金字招牌。金融、建筑、土木工程专业都是香饽饽,有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已经跟大企业签订了雇佣合同。  

相比之下政府学院的学生们显得比较尴尬,对口职务少不说,就连他们自己也没底,觉得四年下来没学到啥。  

李扬并不为此担心,他仍然奋斗在“中关村在线”,随着比特币继续走高,网站关注度也直线上升,俨然成为不少比特币爱好者的聚集地。  

以前同学中能考上研究生的少之又少,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都要脱离校园走上工作岗位。  

有人靠自己谋得了饭碗,有人在家里的帮忙下拿到了份好差事,大家都在这个纷杂的社会努力着,如同八仙过海。  

再过五年,那时候差距会逐步显现,差距让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慢慢连开口的第一句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回想至今,重生已整整六年,李扬没有改变这个世界也没有让世界改变他,也不知道算不算一件好事。  

李扬现在也面临一个有趣的境地,如果在京城混不下去,那就要回家接手生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