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游击战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公开表示,汉普顿在当晚睡得非常沉。  

当警察破门而入时,汉普顿的保镖拿着猎枪在客厅里,他只来得及对天花板开了一枪就被警察击毙。  

随即警察踹开卧室的门,在如此巨大的动静下,汉普顿都没能清醒过来,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  

警察则不管这些,一把将他从床上拖下来,对着其头部连开数枪!  

汉普顿的遗孀表示,汉普顿显然是被下药了,她要求尸检,在尸检中,确实发现汉普顿体内有超乎寻常的巴比妥类镇静药物。  

要知道汉普顿之所以被称为黑豹党希望之星二代领袖,就是因为其个人履历极其干净,没有任何违法记录,也没有嗑药记录,然而这种完美的履历,让他和之前的修伊牛顿,波比希尔完全不同的人政府抓不到他任何把柄,所以清白了二十多年人生就成了他的杀身之祸。  

事后的调查显示,在整个袭击过程中警察至少开了80枪,而汉普顿方面只开了一枪,也就是他保镖朝天花板开的那枪。  

一切证据都表明,弗雷德·汉普顿是被“执行枪决”而非所谓的死于与警方的对峙。  

随后,加州警方马不停蹄,动用了包扣SWAT在内的大量军警突袭黑豹党总部,直升机,坦克、炸药能用的全用了,最终迫使参与的黑豹党成员投降。  

黑豹党就此一蹶不振,而引来政府如此大动干戈的核心就是,黑豹党明明是黑的,但他们却主动沾红了!  

所以,汉普顿必须死!  

(关于如何沾红,前文有过描述,被夹…)  

这个件事情让爱德华彻底明白了当下合众国的底线和下限所在,也让他对任何与红有关的事情避之不及。  

汉普顿那可真是冤死鬼啊!  

警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留活口,先下药让他昏迷,然后一枪崩了了事,连抓捕都不考虑,这事情要不是胡佛大爷策划的才怪。  

现在他的两张招贴画,显然是最好的招牌,充分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根正苗蓝的资本主义接班人!  

这脸比窦尔敦都蓝,和红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约翰·卡普兰与保罗·布鲁斯却大光其火,直言爱德华的行为一点都不幽默!  

并且申斥道:“在真正的sh主义民主制度下,你这种行为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你这种不严肃的亵渎行为必将受到人民铁拳的专政!”  

这让爱德华觉得很困惑,也很魔幻,这两位哥们到低是精神有问题还是说他们已经无法分清幻想与现实了?  

眼下这明明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社会啊!  

爱德华想了想绝对还是不要去叫醒装睡的人比较好。  

反正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听证会连续召开了好几天。  

之后,七人教授委员会向校方提供了一份100多页的报告。  

爱德华很欣慰的发现,报告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了ACLU提供的也就是他执笔的那份意见书的提纲来分析弗兰克林在阻挠洛奇大使讲话中的表现。  

结论是,没有证据认定弗兰克林阻止了洛奇的将演讲。  

但在谈到计算机中心事件时,委员会认为:  

“弗兰克林教授确实故意煽动教唆在怀特广场集会的人们非法占领计算机中心!”  

教授委员会也认定弗兰克林煽动人们不服从警察的驱散令:  

“弗兰克林确实有意煽动和唆使人们不服从警察的驱散命令,这一行为显然加剧了在场人员被捕和受伤的危险。”  

最后委员会驳回了爱德华关于弗兰克林在那天晚上的演讲的作用的观点,他们认为“委员会认识到,弗兰克林教授故意煽动和唆使他的听众去参与破坏大学及其周围社区的正常活动,这些活动会危害到人生和财产安全”。  

根据这份报告,最终七名教授投票,5:2,同意莱曼校长解雇弗兰克林的决定。  

这个决定倒是不让人意外,弗兰克林的人缘实在是太差了。  

但也多少引起了一些不满,许多弗兰克林的批评者都认为,弗兰克林肯定有错,但校方的处理也确实太严格了,至少应该先留职查看什么的,这些意见被汇总到了委员会面前,他们毫不犹豫的将其排除。  

于是莱曼校长和校委会以及斯坦福大学信托基金董事会立刻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弗兰克林被要求限期卷铺盖滚蛋!  

明面上的事情到此为止。  

爱德华也终于可以回到研究中心去做他最喜欢的法律研究工作。  

可弗兰克林哪儿是那么容易被拜托的?  

如此自负的一个人怎么能接受被开除的命运!  

于是他立刻回到阿罗帕尔多的“必胜”组织总部,召开记者招待会。  

当他发言时,他的老婆举着一支M1卡宾枪站在一旁。  

还有几个老墨也是如此这般的拱卫四周。  

爱德华在电视里看到这一切,他不停的摇头,“这不对啊,这尼玛不专业啊,没头巾包头,也没蒙住脸,最关键的这管个鸡毛用?AKAK啊,ak47才是王道,必须实木枪托钢制弹匣的,旁边还得有个货扛一支rpg2火箭助推榴弹才显得正宗!”  

在记者招待会上,保罗·布鲁斯跳得很高,他公然宣传他拒绝接受这些“自由派份子”的裁决,他要求人们使用暴力来回答这个裁决。  

“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当然认为,不应该允许这些教授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