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骑兵对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种制度在早期效果确实出众,只要一个地区的所有统治者都共同遵守这个规则,除了被其他部落吞并,就能够绝对避免自己会丢失部落的统治权。  

就算部落里面的其他成员想要成为族长,也要考虑自己除掉部落高层之后自己是否能够站得住脚步。  

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民众本身就认为族长的血统是高高在上的,只有这种血脉才能成为统治者,就像某种国家的种姓制度。  

这也给王莽带来了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因为根据巴顿的判断,自己的部落战士是成建制存在的,而只要自己现身,完全有可能重新召集他们进行战斗。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在获得了这令人的惊喜情报之后,王莽很愉快的解除了巴顿的奴隶身份。  

并且和对方进行商谈,达成了一项互惠互利的合作。  

其实在获得了巴顿带来的消息之后,王莽第一时间的想法就是控制巴顿,将他们部落的成员吞并到双流部落之中。  

但巴顿有着自己的野心,特意选在此刻讲出这些情报,为的就是让王莽帮助自己重新建立部落。  

否则自己宁愿死去也不会让帮助王莽收编部落。  

不过巴顿也提出了让王莽满意的条件:一个草原上的盟友,三百匹战马,以及二百头牛羊。  

这个报酬让王莽放弃了吞并的想法,毕竟这里的规矩和双流部落附近不一样,自己总归是一个外来者。  

要是留着巴顿,带着他们的族民回到双流部落,反而是一个大炸弹,毕竟他们听的是巴顿的话。  

可如果杀死巴顿,自己就不可能招揽他的旧部,对于自己这样的外来者,王莽不得不考虑草原里其他部落的看法。  

相比之下,和巴顿合作反而是收益更高的选择,不仅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马匹数量,日后还可以以巴顿为中转和草原进行交易活动。  

敲定好交易细节之后,王莽不敢再有停留,立刻下令全体出击,再迟延下去,战场就结束了。  

“驾!”  

虽然只是三十多骑兵,但冲锋起来的气势却非常的足,声势让场上的双方都紧张了起来。  

不管是扎哈部落还是巴哈部落,都没有盟友,所以此刻看到一支队伍突然出现,双方都下意识的以为是对方的盟友。  

原本就已经撑不下去的巴哈部落立刻选择了撤离,没有任何的犹豫。  

而扎哈部落的队伍却有些犹豫,不知道这是不是对方的计策,只能够尽量的缠斗着一部分敌人,不让他们顺利的逃走,而空出来的一部分骑兵开始跑动起来,准备试探一下王莽的这支骑兵队伍。  

“散开阵型!准备射击!”  

王莽一边下令,一边取下了背上的弓箭。  

其他骑兵立刻听令,并排的队伍开始分散开来。  

现在双流部落的职业士兵之中,骑兵的数量是最少的,但却是训练项目最多,最艰苦的一支队伍。  

虽然自从创建骑兵之后,双流部落的骑兵一直主要担任着侦查巡逻的任务,但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一支非常精锐的战士。  

并且携带的装备也远比步兵更多,第一主武器便是弓箭,这些弓箭的质量远比双流部落里面的弓箭手所使用的的弓箭更好。  

在数量太少的情况下,这是对付步兵最好的武器,以风筝的形式,能够牵制大量的敌人。  

除了弓箭之外,还有一柄比步兵武器更长的长剑,以应对近身肉搏的情况。  

最后还有一柄长矛作为备用武器,不过这一次出行,为了方便携带,并没有携带长矛。  

这一次是双流部落的骑兵真正和骑兵之间的战斗,王莽心里也是有些忐忑,不知道能不能收获一份满意的答案。  

“咻!”  

手中的弓箭蓄满力,王莽瞄准最前面的敌人,松开了手中的弓弦。  

伴随着弓弦的震动,这支弓箭凌空射去,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噗通!”  

对面正在冲锋的敌人应声而落,这一箭正中面门!  

如同号角一般,其他骑兵的射击也接踵而至,对面的骑兵队伍之中又摔下来了几人。  

“调转方向!”第一轮射击之后,王莽没有任何的犹豫,立刻带着骑兵们错开了方向,向着敌人的侧方而去。  

根据巴顿所言,这些草原骑兵还没有发展出弓箭类武器,以近战为主。  

虽然王莽很想和对方近战交锋一下,测试一下自己的训练成果,但王莽也不是傻子。  

这是一场战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自己带着的都是双流部落的精锐,能以最小的代价攻击敌人,怎么能傻乎乎的和对方近身肉搏。  

“举弓瞄准!”  

再稍微拉开一点距离之后,王莽再次下令准备攻击。  

“射击!”  

又是一轮射击对着敌人而去,只让对方的队伍一阵骚乱,这些人的阵型较为密集,前面的骑兵跌落之后会让后方的阵型产生一阵混乱,速度不由自主的减下来一些。  

双流部落骑兵的表现,如同是一阵强心剂打在了巴哈部落的心上。  

这一战对于巴哈部落来说至关重要,整个部落的战士都出动了,巴哈部落的族长自然也不例外。  

原本战事处于下风,他心中已经准备撤退,带着部落里的小部分逃出这片区域。  

但在发现王莽的队伍目标是扎哈部落之后,巴哈部落族长犹豫了一下,选择了稍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