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四 裂土和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才一住「三七」地址:37zw我真不想当皇上!  

“联姻结盟?”  

待国相百里岐提出这一想法之后,众臣议论纷纷,却都觉得并无不妥之处。  

只不过众人心中不敢肯定的却是,若大乾果真被大骊使者游说意动,欲与大骊共分大行。  

那么即便是联姻和亲…又如何能使大乾改弦易辙呢?  

面对众臣的犹疑不定,百里岐却仿若未闻般,继续建言而道。  

“目下九州局势,大骊独强而乾行皆弱!此三足鼎立之势也!”  

对于天下大势,百里岐张口就来,不假思索般分析而道。  

“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则赢家通吃,必统九州也!若大乾不愿国灭族亡,最明智的决定便是助行抗骊,而非助暴为虐,与虎谋皮!”  

此言一出,众臣纷纷颔首,皆以为国相所言极是。  

国相之言,等于为双方结盟定下了最根本的基调,先得有了这一大前提,才能够考虑具体的结盟方式。  

否则,若是从大乾的利益出发,助骊灭行成为最有利的结果,那么即便在外交上如何斡旋,都不可能促成两国结盟。  

“是以,我大行必须派遣能人策士,亲赴大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大乾言明厉害,再辅以联姻结盟之手段,稳固两国之间的盟约!”  

言及此处,殿中众人不由大多颔首,显然对于国相此言大为认同。  

“当然,话虽如此,然目下我大行危在旦夕,而大乾却并无短期之害,故虽为结盟,我大行还必须献上足够诚意,再辅以游说之言,方能缔结盟约,发兵抗骊!”  

至仁圣皇闻听此言,却还如何不知国相所言何意,面上顿显肉痛之色,但还是强忍着心痛颔首而道。  

“却不知文英所言诚意…具体该如何体现的哇?”  

百里岐见状也不禁连连摇首,无奈叹息而道。  

“所谓诚意,与国而言…自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百里岐深知国与国之间,哪有什么虚名礼仪所限,只有实打实的利益可言。  

“目下我大行面临倾覆之危,万不可拘泥于一郡一地之失!既有意与大骊割地求和,何不干脆与大乾裂土和亲呢?”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无不怔神,似乎都在考量着国相所言之策。  

毕竟同样是割地赔款,大骊来势,狼子野心,明显就是一头喂不饱的狼!  

而大乾相比于大骊来说,却要靠谱的多了,且大乾也需要大行的力量一同抗骊,两国在天然上便有了一层共进退的盟友关系。  

“那依文英之意…我大行献出一郡之地,换来与大乾的攻守盟约咯?”  

至仁圣皇虽面露肉痛,却也颇为意动。  

若是能割一郡之地而解此灭国之危…倒也并非不能接受之事啊。  

“诶!陛下此言差矣!”  

然而百里岐的突然否定,反倒是令众人一愣,不由便面露不解般望向国相。  

“既然两国和亲,怎能说是献一郡之地呢?这分明是我大行为公主出嫁…所附送的嫁妆嘛!”  

此言一出,顿令殿中众人无不哄笑,一时间却是连之前凝重压抑的氛围都被冲散不少。  

“联姻之策确实可行,但父皇以为…该派哪位公主远嫁大乾呢?”  

正在此时,惟有未露笑意的太子玉急忙出声,却是询问起了具体和亲的人选是谁。  

毕竟对于优渥惯了的大行皇室来说,嫁到大乾王朝那等边僻之地…确实算是远嫁,乃至于下嫁了啊!  

“这…”  

至仁圣皇骤闻此言,一时却也是失了主意。  

他迟疑片刻,最终还是将目光望向了提出此策的国相百里歧。  

百里歧见状,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沉吟而道。  

“为了体现我大行诚意,恐怕…要遣最为适龄的十三公主远嫁大乾啊…”  

十三公主一出,殿中众人尽皆失声,且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都聚集在了太子玉的身上。  

只因十三公主虽小,却是太子楚玉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啊!  

且十三公主刁蛮泼辣之名,早已传遍国中,朝野尽知!  

况且至仁圣皇最为疼爱的,也就是自己这个小女儿十三公主楚楚啊。  

可目下,却要将至仁圣皇与太子玉最为珍视的掌上明珠…  

远嫁大乾那等边僻之地么?  

一时间,众臣尽皆埋首,沉默不语。  

毕竟此乃皇族内事,外臣如何好参与此事?  

不过好在太子玉心知国相此言,实为保国卫民之策,心中也能够理解远嫁十三公主与大乾皇室的必要性。  

虽然楚楚是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妹妹,从小兄妹之间的感情极深,但也正因如此,惟有遣大行太子的胞妹,也就是日后大行圣皇的胞妹与大乾和亲,方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大行王朝的诚意!  

逢此国难当头之时,又哪还顾得了什么皇室亲情,必然是要以国事为重啊…电脑端::/  

可一想起自己那个任性至极的妹妹,楚玉就忍不住心中犯难,面露尴尬般苦笑而道。  

“本宫自知和亲之事,事关我大行国运命脉,可楚楚她究竟能否接受此事…”  

一时间,莫说是太子楚玉面露难色,即便是坐居上位的至仁圣皇,也不禁摇首叹气,大感头痛。  

“殿下!事关我大行江山社稷!万不可妇人之仁啊!楚楚公主无论接受与否…和亲一事也绝无半点妥协余地啊!”  

国相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