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十九 计出惊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时期足以富甲天下。  

但这等优势,在残酷的军事战争面前,却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  

故而,一旦被敌军进入豐州,则豐州无险可守,极易沦丧!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历朝历代占据豐州之国,都挖空心思构筑足以御敌于外的稳固防线。  

不过好在豐江的上游,便是大行国中少有的浩瀚山脉——秧山群峰,连绵足有数百里之长,将豐州与济州隔绝内外。  

于是,大行便依山而建,在秧山与豐江之间,接连修筑了三座大城,相互倚重,构建起了大行最为重要的一条防线——豐墉防线!  

其中豐墉防线的核心,便是占尽天险地利的天下第二关——嘉墉关!  

若是突破了豐墉防线,则大军入境,再无任何阻拦,可一路袭驰而下,贯穿整个豐州、瀛洲,直达临安城下!  

故而,豐墉防线对于大行之重要,根本毋庸置疑!  

就像是雁门一破,整个济州必将糜烂一般,缺失了豐墉防线之后,整个大行将再无天险可守,只能与敌军以命相搏了。  

到那时,军力疲弱的大行距离国灭,也就仅仅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但也正因如此,这条事关大行国运命脉的核心防线,又岂是那么容易能够突破的?  

大行对于自己最为重要的屏障门户,自然是费劲心思,将其修筑的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首先,对于水军天下无敌的大行来说,任何妄图进攻豐墉防线之人,都将尽丧水域控制权,故而无法搭设浮桥,也无法乘船越过豐江,必须得老老实实从陆地入境。  

但进入豐州平原的唯一一条大道,却被号称天下第二关的嘉墉关牢牢占据。  

且大行为了万无一失,更在其侧分别设立了两座大城拱卫左右,一座为敖仓城,一座为卫水城。  

其中,敖仓城位居下游,据江而立,城坚地广,易守难攻,属于嘉墉关的后背兵营及储备粮仓,故得名‘敖仓城’。  

若战时有敌军围攻嘉墉关,则可逆流而上,从侧翼突破敌阵,与嘉墉关可谓是互为犄角,一正一辅。  

至于卫水城,位居豐江上游,顾名思义,乃豐江水军驻扎之所,专为保卫嘉墉关及豐江水域而特设,拥有天然良港的水师驻所。  

之所以特设此城,盖因豐墉防线之核心,便是豐江水系的控制权。  

否则敌人大可以绕过嘉墉关,直接渡河而过,而后派兵围城,看住三座大城,让主力部队得以挺进豐州平原。  

故而,卫水城便驻扎着冠绝九州的大行精锐水师,扼守要道,保卫着豐江及分支水系的水域控制权。  

如此一来,本就占据天险的嘉墉关,更是有着一左一右两座大城拱卫而立,堪称密不透风,牢不可破!  

正因如此,熟悉九州地形的殿中重臣,才会对大骊使者所言三月速灭大行之语,感到大吃一惊!  

毕竟即便占据了济州全境,可面对这道精心打造的稳固防线,大骊莫说是三月灭行,即便是三个月的时间突破此道防线,都已经是千难万难,几无可能啊!  

那必须得硬生生的,拿无数人命去填才行啊!  

而也正因如此,以晋王赵胜为首的渔翁一派,便建议坐山观虎斗,让两国在这条极难突破的防线上流尽鲜血,而大乾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但现实的问题是,即便是济州全境令大骊尽数夺去,对于大乾与大行来说,也是很难接受之事!  

届时,大骊雄踞四州之地,且尽是中原核心大州,单从疆域与人口来看,几乎占据了泰半九州!  

若是任由大骊这般做大,却是必将养虎为患,遗祸无穷啊!!  

那么此时的大乾,就必须要根据攻守双方的实力与表现,来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  

故而,太极圣皇便趁此机会,通过这位大骊使者的口中,想要更多的了解清楚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究竟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双方兵力部署又是如何?  

如此,大乾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决定!  

“不过豐墉防线之固,举世闻名也!若想以最小代价速破此关,还必须仰仗于大乾精锐之师的鼎力相助!”  

面对如此坚城,哪怕是自信如随便也不得不微微摇首,当场叹息而道。  

只不过他话音刚落,却只听国帅狄殇瞬时便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随特使可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啊,让我大乾将士去为你大骊攻城拔寨?”  

狄殇当场嗤笑,戏谑反问而道。  

“这便是你们大骊…所谓的诚意么?”  

此言一出,殿中之人无不哄笑,显然是对于此等言论大感可笑。  

而面对满堂哄笑,随便却是不急不恼,当即否认而道。  

“这位大人却是误会了,若无奇计妙策,下使又如何敢言三月灭行之语呢?”  

言及此处,随便嘴角微翘,转而一脸笃定的反问而道。  

“据下使所知,大行派来求援的使者早在数日之前,便已抵达西京城了吧?”  

面对此问,众人一片沉默。  

在众臣看来,大骊使者此言,岂不是属于明知故问么?  

“既然大行求援,两国又唇齿相依,那为何不干脆答应彼辈,发兵入行,驰援邻邦呢?”  

此言一出,顿令殿中众人一怔,似乎恍然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大骊使者,竟让大乾发兵救行?!  

只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