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六 连乾灭行之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才一住「三七」地址:37zw我真不想当皇上!  

“呵呵…韩大人此策妙则妙矣,恐怕…却还是有些不切实际啊!”  

敖湃此言一出,殿中众臣尽皆肃穆,而韩新本人却是不慌不忙,拱手请教而道。  

“还望国相大人不吝赐教!”  

敖湃见此情形,只是微微一笑,当即原地踱步而道。  

“其实若真说起来,倒也不能怪韩大人坐朝空想,毕竟大乾秦国之真正底细…韩大人却是依旧被蒙在鼓中啊!”  

手中本就执掌着大骊军国大事的国相敖湃,在帮助晋王衍篡位成功之后,更是顺理成章接受了东厂这等特务机构。  

故而,手握大骊最强情报部门的他,自然知晓许多旁人不曾知晓的隐秘。  

“诸位可知区区一介秦国…却有驻军几何?”  

敖湃说着呵呵一笑,反倒是望向殿中众人,当场问询而道。  

“这…怕是两三万上下吧?”  

“即便以秦国之富…至多也超不过五万大军吧!”  

“是啊,小小郡国而已,数万兵卒已然不可再多!”  

一时之间,殿中众臣不由纷纷猜测而道。  

他们闻听国相此言,心知秦国驻军必定远超寻常郡国,故而揣测之时,都已然有所放大。  

但当他们得知真正答案之时,却是尽皆目瞪口呆,纷纷不敢置信!  

“呵~,秦国驻军…已达二十余万!!”  

当国相敖湃伸出两指,当堂公布这一讯息之时,满堂一片哗然!  

“哗!”  

“什么?!”  

“这、这怎么可能??”  

满殿文武,包括兵部尚书韩新在内,却都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毕竟小小的一郡之地,如何能拥有足足二十万大军在手?!  

“这…国相怕不是在说笑吧?先莫说秦国是否养得起二十万大军,但区区小小郡国竟敢坐拥如此重兵…太极圣皇莫非不知?且又会如此纵容与他么?!”  

韩新瞪大双眼,难以置信般望向敖湃。  

“哈哈!你们却是有所不知,秦国可是大乾七大藩国之中…唯一不设驻军上限的郡国啊!”  

敖湃闻听此言顿时哈哈大笑!  

其实他在初次得知这一隐秘情报之时,内心中的震惊丝毫不弱于在场之人!  

毕竟秦国不过一区区郡国而已,即便将练兵做的再如何隐秘,也不可能丝毫没有风声走漏。  

既然大骊东厂的谍间都能够刺探到此等情报,敖湃可不信大乾的太极圣皇会是个瞎子聋子!  

那么唯一且仅有的一种可能便是太极圣皇早就知晓甚至于默认此事!  

而后再得知原来早在数年之前,太极圣皇便因秦国地处边郡,常年征战不休,因此便特赦秦国,可不受驻军上限的约束。  

直至此时,敖湃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秦国为何能有二十万大军存于国中。  

甚至理论上来说,只要秦国有这个能力,哪怕是驻军百万却也是不受掣肘的。  

“这…怎会如此?怎会如此??”  

韩新闻听此言,顿时备受打击般踉跄两步。  

他实在想不明白,太极圣皇究竟是怎么想的,竟会特赦秦国不限驻军上限?  

难道…他就不怕秦王造反么?!  

“故而有此前提之下,韩大人所言速灭大乾之语,却是有些不切实际了啊…”  

敖湃轻笑着连连摇首,但给出的反驳之语,却是令韩新顿时有些语塞。  

毕竟他速灭大乾之策的核心,就是能够将虎牢关一战而下,继而鲸吞秦国,借助大运河水路之利东进西京,直逼大乾国都!  

但目下先不说如何奇袭虎牢,却是走到第二步就很难走下去了。  

单单是秦国那二十万大军,却何谈鲸吞秦国,又何谈速灭大乾呢?  

故而,国相敖湃一言,便等于是判定了最终答案,否决了速灭大乾之策。  

而目下之间,即便是满殿文武,也都以为国相大人言之有理,对于兵部尚书韩新所提之策,顿时便没有方才那般热衷了。  

“不过韩大人所提之策虽有些脱离实际,然而单就战略层面来说…却是一语中的!”  

但出乎意料的却是,在直言驳斥了韩新之策后,敖湃话锋一转,反倒是夸奖了韩新一句。  

毕竟韩新乃是首位挺身而出,赞成出兵的内阁大臣!  

即便所提之策未被采纳,却也不能完全打消了他的这股冲劲。  

“我大骊欲要吞乾并行,一统九州!则务必要专精一国,发动灭国之战!切记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否则…莫说是统御天下,甚至于有亡国之危啊!”  

国相此言一出,顿令殿中重臣无不侧目,纷纷颔首以对。  

毕竟即便在坐之人纷纷自誉大骊位天朝上国,即便是九州文化中心的大行王朝,都自认为低了大骊王朝半等!  

更何况是坐居边陲的大乾王朝,更是时常被鄙夷为野蛮之邦!  

但自信归自信,大骊上下也十分清楚,大骊国力虽盛,却也并未达到足以以一敌二的程度!  

故而,面对国相所言不出则已,出则灭国的灭国战略,殿中众人无不赞同至极!  

“故而,此次出兵…”  

敖湃言及至此,不禁自信一笑,缓缓拂须而道。  

“本相心中已然早有对策!”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纷纷相视而望,旋即异口同声般齐声而道。  

“愿闻国相奇策!”  

瞬时之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