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八 弱秦胜魏?(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哈哈哈哈!如此棋道盛事!却如何能缺我魏鞅?!”  

只见那白衣士子放声大笑,而后便昂首挺胸,大踏步般在人群之中自动分开的小路中快步前行!  

不过数息时间,便已来至台前,向众人一一拱手致意之后,便大步登上中央棋台,向那位青衣士子作揖而道。,更多好免费阅读。  

“在下魏鞅,愿与先生执子论道!敢问先生高名上姓?”  

那青衣士子见有人登台,早已悄然起身,静候对方。  

此刻见对方礼数十足,虽大战在前,仍若翩翩君子般气度非凡,不由心下赞叹,当即拱手回道。  

“在下温谦,见过先生。”  

魏鞅闻听此言,不由眉头一挑,当即笑而说道。  

“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谦兄真乃大雅之士也!”  

言罢,却不待对方回应,当即伸手一指,客气请到。  

“谦兄,请…”  

“先生,请…”  

温谦淡然一笑,同时伸手一让,邀请对方入座。  

而两位棋道名士之间,这般谦恭礼让,气度非凡,自是令场下众人无不拍手叫好,大赞此乃名士之风也!  

“大人!这便是…您近日以来心心所念的那位名士么?”  

黑衣青年见此情形,如何不知这便是父亲大人连续三日来此所要寻找之人!  

当下忍不住遥望对方,却从对方言谈行止之间,感受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大家风范!  

“不错!正是这位先生!”  

紫衣老者遥遥望向此人,不禁笑着连连拂须,目中尽是满足之意。  

且言辞之间,对于此位先生之推崇礼遇,更是不加掩饰,溢于言表!  

“哦?先生么…”  

黑衣青年闻言不由望向那位,看起来似乎并不比自己大几岁之白衣士子,心中却对父亲所称先生之言,不禁升起几分怀疑之意。  

依父亲方才所言,自己之才,竟远不及这位先生十分之一??  

如此评判之言…怕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请白棋盲选国棋!”  

邀月阁掌事面带笑容着一声高唱,顿时便有婢女将装有国棋之木盘,端至位于白子方的魏鞅近前。  

由于执魏国之温谦,已连战连胜,大胜八国,是以这原本应装有十枚国棋之木盘,目下却仅剩最后一块木牌,仅剩最后一国而已。  

因仅剩最后一枚国棋木牌,是以魏鞅也无需进行盲选,径直便从木盘中拾起国棋,只是打眼一瞧,那手捧木盘之婢女,当即便脆声唱道!  

“白子方,执秦国!”  

此言一出,场中众人无不放声大笑,似是已知魏国必胜矣!  

须知秦国乃十国争霸之中,最为弱小之国!  

而魏国无论从古至今,从十国争霸时期至三国鼎立时期,尽皆为天下第一强国!  

更何况执魏国之黑子方,乃全战全胜,八战八胜之棋道圣手!  

而执秦国之白子方,则乃名不见经传,从未在邀月阁崭露头角之无名之辈!  

如此对比之下,谁胜谁负,或还再需思量么?  

“咦?却不知诸位雅士…因何发笑?”  

魏鞅对此却似是不甚在意,反而对场下众人之哄笑颇为不解,甚至于当场拱手而询。  

“秦国乃弱国!以弱敌强,焉有不输之理?”  

“正是如此!以最弱之国对敌最强之国!胜负已分也!”  

“这位公子!此乃天要亡秦啊!哈哈哈哈!”  

场下众人,无不哄笑以对,显然在内心之中,早已为秦国判负。  

须知这大盘灭国之棋,各国士子无不以其为国运之代表。  

若执大国,则以为大势在己,是以心力勃发,常有胜绩!  

若执小国,则以为大势已去,是以心力消退,鲜有胜绩!  

是故,这盲选国棋之举,实为定势定心之举,对棋局之厮杀走向,常有重大影响!  

故而,执大国而灭小国者常有,而执小国而灭大国者罕有!  

但凡执小国而灭大国者,无不赢得满堂喝彩,更会被免去今日在邀月阁中一切花销!  

“哦?诸位此言却是差矣!焉知这弱小秦国…在我手中不会以弱变强耶?”  

对于此等泛泛之言,魏鞅却毫不为其所动,甚至一笑了之,直言弱国在其之手,也可由弱变强,以弱胜强!  

“自古强弱之事,本无定则!弱可变强,强可变弱!此间变化之道,尽在人力之为耳!”  

“好!公子此言!当浮一大白矣!”  

此言一出,还未等其他人有所回应,却只见立于二楼雅座一位紫衣老者,当即哈哈大笑着,当众痛饮一爵!  

“咦?”  

魏鞅顿时循声望去,却发现此位老先生竟是数日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位老者,不由大感有缘,当即拱手回礼。,更多好免费阅读。  

那紫衣老者顿时也笑眯眯着即刻回礼,对于这位绝世大才,却是越看越发满意。  

“呵?口气却是不小?”  

老者身旁的黑衣青年似有不服,对于白衣士子魏鞅所言以弱变强之语,颇为不屑。  

本同属一辈之人,然却被父亲认定二人之间,差若十倍鸿沟之远!  

这令本就心高气傲之青年,如何又能坦然受之?  

“蠢也!”  

谁知老者闻言,却是当即一恼,顿时出声斥道!  

“世事如棋,强弱之分,胜负之别,事在人为耳!”  

黑衣青年闻听此言,只是瞥嘴,心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