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宣武皇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宫。  

太子亲自把苏雷等人送到回程的车上,一直等到车子开出不见影子了他才回过头。  

“走,去乾清宫…”  

于是一众官员侍从拥簇着太子去到乾清宫。  

众人发现太子好像心情特别好,整个人都放松了很多,感觉就是特别的意气风发。  

于是在诧异之余,不禁开始脑补那位今天到访的苏雷先生到底是啥来头。  

乾清宫就是皇帝的寝宫,大夏的乾清宫是个九层的建筑,几年前经过翻修重建,变成了一栋45层的大型高楼。  

经过重重门禁之后,太子独自上了一部专用电梯,来到地底第九层。  

第九层并不大,经过重重守卫之后,太子进了一间布满防御法阵,由超过两米厚的复合装甲构成的房间。房间也不大,里面没什么陈设,就是在左侧面墙上有一道合金门扉。  

“参见殿下…”房间内坐在合金门扉旁边的两个大修士连忙起身行礼。  

“两位真人,我有事面见父皇…”太子微笑给两位还礼。  

修士连忙开启机关,随后墙上合金门扉打开,露出一道旋转的彩色漩涡。  

太子给两位修士点点头,就迈步跨了进去。  

一闪之后,他就出现在一座石台上。  

这里周围一片苍翠碧绿的草原,不远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盛景非常。  

这里是大夏皇室的自用洞天——紫青洞天。  

这个世界的灵气复苏之后,虽然和很多异界链接了起来,但是也有一桩好处,就是开辟洞天比古代容易多了。很多大势力和一些重要机构都自己开辟了洞天,很多还不止一个,比如鳌山道学院,就有三个洞天。  

作为大夏至高家族的皇室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也自己开辟了洞天。这个紫青洞天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并不大,只有三百来公里直径,但是灵气极为充沛,是专门供皇室成员修行的所在。  

虽说现在大夏皇室统而不治,只是作为国家象征,不再管理具体实务。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专心修行了。所以当朝天子十年前就让太子监国,各种礼宾应酬方面的事情全部丢给儿子,自己宅在洞天专心修仙去了。  

石台傍边的守卫连忙见礼:“参见太子!”  

太子点点头:“准备飞梭,我去觐见父皇…”  

很快,一架浑身符文闪烁的小型飞梭无声无息的腾空而起,瞬间就化为一颗流星破空而去。  

不多时,飞梭在一处风景如画的湖边降下,这里灵气浓郁到凝结出了淡淡白雾。  

“呼…真是人间仙境!”太子深深吸了一口包含灵气的空气,眼里露出羡慕无比的神色。  

湖边有一座清淡而精致的宅院,正是天子隐居修行之处。  

“哈哈哈哈…”他刚刚走进宅院大门,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爽朗的大笑。  

“父皇今天心情不错啊…”他向旁边带路的侍女问道。  

能在这里当侍女的当然也是超凡者,这位侍女笑道:“陛下这几天都很开心,殿下请…”  

进了一座庭院之后,太子就见到一位穿着青袍,披散头发的男人正在拿着一枚符柱仔细观看,一边看一遍一边开心的拍着大腿,不时发出几声轻笑。  

嘴里还在嘀咕着:“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就该是这样…果然如此!以前想错了啊!”  

那种专注和兴奋就好像玩家们刚拿到全战三国后“匡扶汉室”的表情一个样。  

“儿臣参见父皇…”太子半跪着行了个大礼。  

早在太祖时代就废除了跪拜礼,当时有大臣要跪拜,他就很不耐烦的说:“去去去,等我死了再来跪!”  

于是,在建国之后就明文规定了这点,全跪大礼只能对仙神和死人用,活人最多就半跪,还只能是晚辈对长辈。不过到了现在,民间就算是见长辈也极少有半跪行礼的,只有在皇室、贵族和少数守旧派还在坚持。  

“太子来了,免礼!”男人这才抬起头,露出一张既年老又年轻的面孔。  

这张脸和太子有五分相似,头发上面大半是白的,但下面却是乌黑油亮,脸上的皮肤有的地方已经有了皱纹,而另一些地方却是像新生婴儿一般嫩滑。整张脸看上去十分诡异。  

这正是大夏当今天子,民间一般以年号称之为“宣武皇帝”。  

但太子看到了却是不惊反喜:“恭贺父皇突破在即!您这已经是‘枯荣转换’了吧…”  

皇帝得意的笑了笑:“嗯,快完成了,接下来就该托物寄形,遁化虚空,返死复生了。没想到我老文家一直是修行废柴,到了我这一代,终于可以突破四品了…”  

“祝父皇仙福永享…”太子连忙说道。  

皇帝却摆摆手:“得得得,你又不是外人,拍这种没用马屁干嘛?人人都喊我万岁,我还真能活万岁不成?不到天仙,不成真神,就都是凡物,谁能真活一万岁啊?”  

“呵呵呵,父皇说得是…”太子傻笑几声。  

皇帝小心翼翼的把手中符柱贴身收好,然后说道:“今天见过那位了?”  

“是的,和那位一起吃饭了。然后我就和他说了这些事情…”太子把今天和苏雷的见面情况事无巨细的说了一遍。  

“嗯,以鲸湾那位的说法就是苏博士并没死?”皇帝有些诧异,很明显这个答案也超出了他的预计。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没死就好,再好不过了…”  

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