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霸气袁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军一路南行,来到武关之时,身后的百姓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  

袁耀并不是一个烂好人,收留这些百姓也是一时心软,谁知道一路下来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让袁耀都有些吃惊。  

作为贡献长安的挑旗人,袁耀的在关中的名声并不好。  

可是这也要看跟谁比。  

相比肆无忌惮在关中四处劫掠的西凉兵来说,袁耀可谓是模范军队的代表,在他的约束下,基本上是秋毫无犯。  

当然,这也跟袁耀本身有关。  

虽然来只带了五百亲卫前往长安,但是有昏君仓库在手,袁耀所携带的粮草自然是十分充裕的。  

再加上接收了董卓收刮来的钱糧,以及在并州劫掠外族所得,现在的袁耀可以说是富得流油。  

充足的粮草也决定了袁耀所率的大军根本不需要劫掠,士兵们天天都能吃饱饭,自然也不会为生活去奔波。  

不少西凉老兵也都为在袁耀麾下而感到欣慰,像袁耀这种一日三餐的吃法,并且还顿顿管饱的架势,就算是董卓带领他们称雄诸侯的日子,也没有这么奢侈。  

当然。  

跟在大军身后的流民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毕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在和珅的谋划下,这些流民大多与和珅签了租赁契约。  

契约的内容很简单,袁耀每天提供的粮食都由这些人以后来还,袁耀负责给这些人提供土地和住所。  

一方面和珅并没有彻底断绝这些流民的人生自由,以租赁的方式让这些人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还债。  

另一方面,和珅以一纸契约将这些流民牢牢地控在了手中,让这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袁耀以后的潜在农户。  

流民对和珅的契约不仅不敢到反感,还十分地感激。  

毕竟相比饿死在路上来说,和珅等于是给了这些流民一个生存的机会。  

不仅现在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还变相承诺了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这简直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  

看着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手指印,骑马缓行的袁耀不禁想起了和珅的那句话。  

人口才是霸业的基础。  

“长安传来消息,朝中有大臣秘密联系了西凉本地势力,马腾、韩遂率兵前去入京勤王,李傕、郭汜正在派兵阻击。”  

和珅在长安的密探匆匆赶来,将消息告了和珅,和珅自然不会瞒着袁耀。  

“看来刘基让我们离开长安是对的。”袁耀听到消息,不由得暗自庆幸。  

“确实如此,留在长安必然会陷入漩涡之中,这对主公经营扬州没有半点好处,还会引起天下诸侯的敌视。”和珅对刘基的撤兵也是深感认同。  

相比争霸天下,和珅更喜欢在稳定的地盘上发展生财大计,兵伐什么的和珅自然也有了解,但是并不感兴趣。  

“和致斋所言有理,而且主公是否注意到一个现状,如今天下纷乱,各地诸侯已不似往昔,全都占据了一块地盘,群雄逐鹿之势已成。”  

“东汉朝廷已经是名存实亡,大汉气数将尽,乱世逐鹿将要开启,这天下究竟鹿死谁手,好戏才刚刚开始。”  

“幽州的公孙瓒、冀州的袁绍、徐州的陶谦、益州的刘焉以及荆州的刘表,都各自占据了一州之地,可谓是占据了先机。”  

“如果不是主公派遣和珅去长安,也占据了扬州,袁公可能要在天下大棋中落后于人了。”  

“这种时候,如果不从关中撤出,我们的地盘横跨的地方太长,袁公的势力必将会四面受敌。”  

“一招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刘基骑马走在袁耀另一侧,细细地给袁耀分析了当前形势。  

相比其他人,刘基对局势的把握十分地精准。  

如果只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讨伐盟军只要击败董卓,天下的形势就会瞬间变得明朗。  

那个时期的各路诸侯还比较分散,并没有割据一方的打算,即便是讨伐联军的南北领袖元绍和袁术,两人也不过是渤海太守与南阳太守而已。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室的纷乱越来越严重,天下诸侯的心思就越来越重,割据一方的格局就逐渐显现了出来。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提早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那么必然会对以后的争霸造成影响。  

比如历史上的乱世,刚刚才开始便很快结束的,往往不会拖延很久,可一旦形成了割据之势,那就变成群魔乱舞。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春秋战国。  

大军过五关,进入南阳地界,袁耀的心中莫名的松了一口气,就好像是回到了家一样的感觉。  

而此刻,袁耀以董字大旗攻陷长安的壮举瞬间传遍了天下,诸侯震惊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发起了声讨。  

袁绍在冀州发出了率先发起,同时相应的有兖州的曹操,青州的孔融,荆州的刘表以及西凉的马腾。  

这些人直接通告南阳的袁术,让他交出国贼袁耀,一时间天下士族也纷纷跳出来发声,将袁耀推到了罪恶的顶点。  

感受到来自公孙瓒的震惊,昏君点10!  

感受到来自袁绍的嫉妒,昏君点50!  

感受到来自曹操的欣喜,昏君点100!  

感受到来自刘表的不满,昏君点20!  

听着耳边久违而又熟悉的提示音,袁耀不由得心中暗笑。  

这些所谓的诸侯,根本就不是因为什么天下大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