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战斗开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安县城距离赵家村不过五十多里地,李桓他们行军最多三个小时就能赶到。  

大安县城的鬼子第一时间就听到了八路军要攻打县城的事情,一时间急着上蹿下跳。  

魏县县城失守的事情他们早就听说了,也知道她们附近这一伙土八路不好惹,战斗力非常高不说,而且还能悄无声息的进入城池。  

如果是单纯的坚守,哪怕土八路来了一个加强团,他们也不怕,偏偏这群土八路有着神秘的办法,趁着他们不注意晋入城池,然后和他们打巷战。  

鬼子其实最讨厌打巷战,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他们的火炮用不上,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伤亡和中国人拼刺刀才行。  

无论是淞沪会战,南京会战,还是台儿庄战役,无数的教训告诉他们。  

打巷战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要做好和中国军队打出一比一的伤亡比的准备来。  

这不是开玩笑吗?  

中国军队除了战斗力不行以外,就是人多。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压制中国军队,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以一挡十,甚至是一挡二十。  

现在这个优势没有了,一比一的情况下,哪怕他们拼光了,也打不了正前方的这些土八路啊。  

更别说赵家村的土八路还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精锐中的精锐。  

尤其是号称三八六旅特务连的李桓部,那是曾经干掉了版本联队先遣大队的军队。  

要知道版本联队可是他们第四旅团的精锐,连他们都被打败了,自己这群二流的防守部队就更不用说了。  

“大尉阁下,我们已经紧急向邯郸方向求援,而且还趁着这个时候紧急收拢了附近的碉堡以及据点里面的兵力,相信他们很快就能来增援我们。”  

“八嘎,附近的碉堡和据点能派出多少兵力来?我们需要的是邢台后邯郸方向的增援,只有大部队到达我们的县城才能够安稳,否则绝对守不住的。”  

鬼子的中队长是一个明白人,上次魏县县城一天不到就没了,那可是有着五六百人的兵力。  

他现在手里头能拿出来的战斗兵力只有一百出头,那些伪军保安团根本就算不上战斗力,打仗的时候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所以鬼子的中队长十分着急,第一个想法就是朝着各个方向求援。  

当然了,他心中的第一个想法是撤退,只是目前的情况上方肯定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土八路还没打过来他们就放弃一个城池,那不是把大日本黄军的脸都丢尽了嘛!  

估计他真撤了以后,十有八九下场会是一刀切,在自己的肚子上面朝东方,跪在地上吧。  

所以现在能解决他危机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各个方向调集援兵。  

邯郸距离大安县城比较近,但是邯郸的第五旅团,根本就派不出多少兵力来。  

他们一部分要防守南面的中央军,还有一部分已经派出去扫荡土八路了。  

如果把防守邯郸县城的人全部派出去的话,那要是土八路过来打邯郸怎么办?  

邯郸县城的位置可比大安县城要重要多了,要是邯郸丢了的话,恐怕他们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鬼子认为土八路上次肯定是用了什么阴谋诡计才拿下魏县县城的。  

这一次绝对打不下大安县城,所以无论是第四旅团还是第五旅团,都没想着派大部队过来救援,他们认为大安县城这边能守住。  

开玩笑,鬼子的中队长在电话里面听到两个少将都这么说,当场就懵逼了。  

你们是没见过土八路的厉害吧?  

魏县县城怎么丢的?忘记了吗?  

但是他又不敢直接指责两名少将,只能低声下气的球员就差给对方跪下了。  

然后邯郸方向的第五旅团答应派一个中队过来,第四旅团也答应去陆军飞行大队那边问问,看看他们能否派出轰炸机过来帮忙。  

这一下鬼子的中队长放心了很多,一方面派人在城里面查看有没有土八路一方面封锁城池。  

总之有了增援部队,他相信能够把县城给守住。  

就在鬼子做好准备把城门关闭以后,不到一个小时,八路军就赶到了县城附近。  

记者们拿着照片拍照,中央军的一些将校则是拿着望远镜观察鬼子那边的动静。  

城墙上都是轻重机枪,甚至还有迫击炮,一时间所有人都叹息的摇了摇头。  

空间可不是那么好打的,他们消灭一百个鬼子很有可能要付出一千人的伤亡。  

更别说土八路现在只有五百人左右,这怎么可能拿得下来呢?  

“李连长,我想我们还是撤回去吧,就凭你这五百人是拿不下日本人的县城的。”  

“而且我刚刚还看到你派出两百人去干其他的事情了,应该是去阻击日军的增援了吧。  

现在你手里头只有三百人,在日军密集的火力网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拿下县城。”  

徐中将看了看李桓,其实他心里已经相信了八路军打下魏县县城的事情。  

但是要说李桓能够拿下大安县城,他还是不相信的。  

“就知道你是吹牛的,老老实实的把人拉回去吧,我可不想跟着你们在这里送死。”  

胡少将和后面的几个上校看上去有些紧张,毕竟这是亲临前线,子弹不长眼,要是日本人拿枪狙击他们怎么办?  

李桓则是不以为然,淡淡的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