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国足苦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央视。  

五台。  

段玄坐在主播的位置上,身旁是老搭档陶伟。  

“第14届亚洲杯四分之一决赛即将打响。”  

“交战双方是中国队和韩国队。”  

“中国队在四年之前,家门口举行的亚洲杯和冠军失之交臂,而韩国队也已经50年没有品尝亚洲冠军的滋味,两队都非常渴望亚洲杯,但是很残酷,只有一方能留在亚洲杯的赛场上。”  

段玄介绍了双方的名单,比赛即将打响,生死大战的较量。  

开场45秒,沈浪就用射门威胁了韩国队大门。  

韩国老门李云在非常稳定。  

他是为数不多2002年世界杯股肱之一了,那一年,李云在守门真稳。  

不谈黑幕,那一年的韩国队也确实是超水平发挥了,特别是门将李云在。  

很快,韩国队也由李东国完成第一脚射门。  

韩国队遇上中国队,双方都不控球,比赛打的非常直接,就像散打一样,你一拳,我一脚,因为中韩足球太熟悉了,没必要试探了。  

球到了孙吉海这边,他带球快速往前突,遇到阻碍之后就传球,球滚向沈浪。  

沈浪是韩国人重点照顾的球员,车杜里如影随形,贴身防守沈浪。  

韩国传奇车范根的儿子,现在德国踢球,水平很不错。  

沈浪不和车杜里缠斗,直接敲给郑智,然后郑智再分边路,球再次到了孙吉海脚下,这边有个大口子。  

韩国人如梦方醒,这次进攻,沈浪是彻头彻尾的幌子,他根本不拿球。  

下底之后,孙吉海直接传中。  

本场比赛,朱光沪选择的还是郜林,董方卓在板凳上。  

不过郜林还是嫩,他太心急了,跑位太明显,韩国后卫曹宰榛一眼就能看出他的企图。  

曹宰榛把球顶飞出去,化解了韩国队的一次危机。  

朱光沪一拍大腿,这球明显是郜林的问题,如果他跑位的时候迂回一下,甩开曹宰榛之后再顶,那么会效果好很多。  

不过短暂的失望之后,朱光沪还是对郜林竖起大拇指,“干的漂亮。”  

韩国队的中场核心是10号——李天秀。  

他拿球的技术非常贼,很具有欺骗性,中国队赛前重点研究了李天秀,必须在第一点摁住他,决不能让他舒舒服服拿球。  

球滚向李天秀,郑智马上靠上去,准备在第一瞬间就给李天秀压力。  

李天秀也已经感觉到了郑智给他的压力,他右脚往外,让郑智误以为他是往右边带球突破,果然,郑智也是这么判断的,但是就在李天秀拿球的一瞬间,却是左边突破的。  

这样一来,郑智吃晃了。  

等再做动作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李天秀快速抹过去,传球给另一个前锋——廉基勋。  

廉基勋在李东国身边算是陪衬,技术一般般,但是管用。  

廉基勋拿球之后肯定是要传李东国的,这个中国队也知道,李玮峰这边只是稍微压一下,廉基勋马上传球给李东国。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冯潇霆在2005年荷兰世青赛上表现的很不错,但是这是成人级别的较量,完全不一样。  

冯潇霆第一时间压住李东国,但是李东国的身体很强壮,他顶开冯潇霆,继续带球。  

冯潇霆和李东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看起来李东国还稍占优势。  

冯潇霆顶了两下,没有顶开,就不敢继续了,以免给点球,他站住位置,不给李东国射门的机会。  

李东国用肩膀顶开冯潇霆,获得一个小小的射门空间,然后他摆腿。  

“终于要射门了。”  

冯潇霆飞身堵抢眼,就在电光火石的瞬间,李东国顿了一下,这一顿,把冯潇霆完完全全晃了。  

四两拨千斤,李东国不愧是韩国第一中锋。  

他可以面对中国队的门将了,李雷雷出击,李东国没有紧张和犹豫,他攻破中国队的球门太多次了,所以很自然。  

脚弓推球门远角。  

皮球准确滚进了球门。  

五台,演播室,段玄和陶伟的心情都不好受,李东国和冯潇霆不是一个时代的球员,其实李东国和范大将军的那个时代更近,也在2000年亚洲杯交手过。  

当年李东国就碾压中国队的防线,没想到现在还是,这种滋味不好受。  

“冯潇霆还是太年轻了,李东国的假动作骗掉了他。”  

“这是成长的代价,成年队比赛和青年队是不一样的。”  

韩国人庆祝的背景又是中国队,韩国球迷开心了。  

“相信中国队,想一想和伊朗队的比赛。”  

朱光沪双手环胸,并没有失去风度,可能也是见得多了,韩国人的足球速度快,对抗很强,哪怕在世界杯上,韩国人遇上欧洲人也是不落下风的。  

不过现在的中国队也不是脆皮点心,那么容易吞下的。  

“加油啊,孩子们。”  

比赛继续,韩国人回收阵型,打最拿手的防守反击。  

此时中国球迷可能最庆幸的应该是韩国队的英超三将全部伤缺亚洲杯,要是朴智星也在,那中国队会更难。  

郑智拿球,他吊给曲波,不过韩国不是乌兹别克,球没那么容易过去,曲波拿球之前,韩国人就把球处理掉了。  

曲波做了个前拱的手势,意思是传球大一点,绕过韩国人的防守。  

郑智心中是打鼓的,曲波在2001年阿根廷世青赛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