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家族历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个老头让人拿来了一本族谱,对他说道:“三叔,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上面记载了我们是鲜卑人的后代,我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北方…”  

慕容俊秀接过来看了一下说道:“这…这是什么文字?没见过…”  

他看了半天,没看明白,挠挠脑袋。  

“阿宇,快拿两把椅子来,给你三叔公和这位姑娘坐啊!”老头对身边的一个上了年纪且身形瘦削的男人说道。  

“是,我这就去拿!”阿宇连走带跑地出去了,过了会拿了两把圈椅过来,放到他俩身后说道,“三叔公请坐,姑娘请坐。”  

“好的,谢谢了!”慕容俊秀微笑着点头,然后坐下了。  

“谢谢,太客气了!”周婉清点头道谢。  

老头站在慕容俊秀身边,说道:“这是鲜卑文写的,三叔你从小就被养父母带到城市里去生活,不认识也正常的。”  

“哦,你别站着了,年纪大了,找个位子坐吧。”慕容俊秀看着这个拄着拐杖的老头,担心他站不住。  

“没事,三叔,你是长辈,你坐着,我们小辈站着就行了。我先来跟你讲一下我们宗族的历史。  

“我们慕容氏的祖先鲜卑人起源于NMG东部的鲜卑山,即今天的科尔沁右翼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祖先曾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草原地带。三国魏初,我们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诸部从司马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为率义王,始建国棘城之北,从此改姓慕容。  

“我们鲜卑族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东部、北部和西部。其中东部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鲜卑主要是秃发、乞伏等姓氏。  

“东部鲜卑的慕容氏在南北朝时期曾在中原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国。我们鲜卑人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不断与汉人通婚,逐渐汉化。据载,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就是我们鲜卑人。现在许多李氏后人的身上还流淌着我们鲜卑人的鲜血。慕容氏人在西燕时(约公元370年)开始由北向南迁徙,唐宋时期迁徙到华南各省。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我们慕容氏中有人参加农民起义军,与朱元璋并肩作战。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却对起义军将领实行排挤、杀害。我们部分慕容氏为逃避追杀,纷纷改名换姓,男的改姓慕,女的改姓容。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我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现在这的慕容村。6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族人一直居住在这里。  

“虽然我们慕容氏不断与汉人通婚,但我们还保留着北方鲜卑人的体貌特征。三叔,你就是最好的例子,你这修长的身材,白皙的皮肤,高挺的鼻梁,黄色的眼珠。就是活脱脱一个‘复古’的鲜卑人。”  

老人说着,有点体力不支。  

“哦,慢点说,不急,不急!”慕容俊秀关心地说。  

“我们慕容氏人南迁到这里后,完全改变了祖先的游牧传统,以务农为主,世代耕种,世代相传。我们慕容氏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全部汉化,没有保留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风俗,所以跟外面的人没有明显的区别。三叔,我们祖先的历史暂时讲到这里。”  

“哦,好的,谢谢你啊,给我讲了家族的历史。”慕容俊秀说道。  

“三叔,既然你来了,我就把这个宗谱交给你,里面记载了我们这一支慕容氏所有成员信息,有三千多人,在这个村子里居住了两千多人,还有一千多人住在镇子上,有些年轻人在这里住不习惯,就搬到镇子上住了。”老头继续说着。  

“不了,不了,我就是放假过来看看的,过几天就要回去了。”慕容俊秀对他说道。  

“哦,三叔你不打算长住吗?我本来打算把族长之位交给你的,”老头说着,指着族谱说了起来,“目前就数你辈分最高了,你下来就是我了,还有另外三个长老,后面这些都是你的孙子辈,曾孙辈,玄孙辈了…”  

“哦,这名字密密麻麻的挺多的啊!”慕容俊秀看着这一大片,觉得眼睛花花的。  

“阿宇,吩咐下去,晚上大摆筵席,庆祝老祖宗回家,把住在镇上的,主要是我们慕容家的都要通知道,谁要是不来,就从宗谱上除名,永远不得再入我们慕容宗祠半步!”老头对身边的这个大叔模样的人说道。  

“是,爹,我这就去通知他们。”他说完,另外叫了几个人,准备去镇上。  

“三叔,你坐着,我让他们挨个过来给你行礼!”老头说完,转向站在高台下的人们,大声喊:“今天老祖宗来了,你们挨个上来给他行礼,按照海,华,启,鲁,兴…字辈排下去。”  

“是!”高台下人们大声喊着。  

先上来的是三个老头,对着慕容俊秀三拜,老头说:“这是侄子辈的,这个是慕容义海,这个是慕容子海,这个是慕容庆海。”  

“都起来吧!”慕容俊秀对他们说。  

接着上来了十几个中年男人,对着慕容俊秀也是三拜,说道:“拜见三叔公!”  

老头说道:“这些是你的侄孙辈!”  

“都起来吧,起来吧!”慕容俊秀说着,他们站起身来,下了高台。  

接着又上来一批人,一齐下跪说道:“拜见老祖宗!”  

“这些是你的曾孙辈了!”老头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