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1章 巴赫拉姆的军改(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巴赫拉姆看来,只要在足够的情报和信息支持,尤其是战团现在已经习惯于在实战中大规模使用飞行战斗机兵或者空中载具遮蔽战场,战场的态势感知能力已经比过去强很多,其实2车小队也能实现3车小队才能做到的观察和打击能力,一个4车排就能完成过去需要两个3车小队的工作,这不仅节省人力还节省载具数量,还能进一步降低后勤压力,因为一个营里只会有三个装甲排。  

另外除了装甲排,巴赫拉姆还设计了重型支援排,它由两架奎托斯或者西卡然组成,它们肩负起对抗敌人超重型单位的任务,而在必要的时候重型支援排会和装甲排组成一个由14辆坦克构成的临时坦克突击连,在某一个方向上形成一个强大的铁拳,突破敌人的坚固阵地或者防线。  

不仅仅是装甲排,步兵排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组成战斗连,巴赫拉姆设计的编制里连反而不是常设编制,只有在需要的时候由若干战斗排组合,这比索什扬设计的由固定战术连合成暂时的战斗营的方案要更细致,也更方便协调,而临时的战斗连长则可以由营长的副官们兼任。  

除此之外巴赫拉姆另一个创举就是把战斗机器人纳入了阿斯塔特的指挥体系里,虽然过去索什扬也已经将战斗机器人编队与战团结合,但基本是停留在战团这一层次进行调度,而巴赫拉姆设计的“新兵营”内有专属的战斗机器人支援小队,按照功能划分,在人手不足的时候由机械神甫指挥,但在巴赫拉姆对索什扬阐述的设想里,他是希望能够增加技术军士的数量,并且让他们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偏职能性的岗位,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向赵阿卡达派遣了上百名新兵去学习的原因,而这件事他也向索什扬汇报过,索什扬也同意了。  

按照他的设想,技术军士们甚至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支援排,配合上300500的各类型机器人,就能够给整个营提供巨大的帮助,使其总体战斗力能够增幅23倍。  

而在载具方面巴赫拉姆也继承了索什扬“能坐车就别走路,能飞就别下地”的一贯思路,犀牛,兰德,标枪各类步兵载具超过40架,风暴鹰和风暴鸦这类较为“廉价”的飞行载具数量也达到了1216架,整个营的机动力都非常的强大。  

但巴赫拉姆并不是一个贪大求全的人,他在做加法的同时,也会做减法,比如维护者和旋风导弹车这种攻坚型炮兵就从新兵营编制中撤出,另外残暴之刃或者雷鹰这类超重型载具也是一样,而且无畏也不在营一级中部署,这些装备将会全部归营以上级别,也就是他这个连长指挥。  

巴赫拉姆的整个编制设计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上层框架扩大,下层组织缩小,保证独立作战能力的同时又确保灵活性。  

过往战团编制就有类似问题,部署一个连有时候太多,一个小队又经常不够,火力配置也有点捉襟见肘,而部署23个小队又得额外安排指挥人员,因为小队长之间彼此没有统辖很容易陷入指挥权问题,战团的连队编制恰恰就缺少连小队的中间层。  

甚至为了能够发掘新兵中的职能型人才,新兵们在训练中还要学习简单的医学知识,机械知识和隐修会仪轨,当在某些方面有特别突出的就会被标注,并进入到“特训排”学习更专业的知识,将来他们就能够进入药剂师协会,军械库或者隐修会。  

同时除了这些制度性和组织性上的开创外,巴赫拉姆对于部队战斗力的理解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将视线投向了大部分星际战士都不太关注的地方——也就是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简单说就是信息链的作用。  

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他从死亡守望那里得到的启发,死亡守望由于编制小,支援火力弱,因而他们对行动的精准性要求就特别高。为此死亡守望设计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这些装备虽然无法直接提供战斗力,却可以让死亡守望的战士们对战场和敌情有一个高度的感知。  

而巴赫拉姆当了数十年的连长,对于战团和连队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有着深刻的了解,虽然理论上连长会对连队的战士们保持着长期关注,但想想也知道,经常出现在一线的连长根本不可能对连里百来号人长期关注,因而连长的向下感知非常依赖小队长的报告,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只停留在非常模糊的语言报告上,甚至大部分连长在战斗时都不太会去看小队长们发来的作战报告和影像,因为虽然动力甲集成了一部分指挥通讯功能,但数据传输能力有限且容易受到干扰,出现在战术目镜里的画面很多时候都是模糊又错乱的,这个时候别说对士兵个体的感知,就算对小队的感知实际上都很弱,那么对敌情的感知也更弱了——因为大部分的搜集报告渠道都是靠战士们的目击报告。  

这还是上下感知的情况,如果是同级感知就更糟糕了,小队之间有时就相隔几百米,结果一边交火了,另一边就只能停下来然后追问发生了什么事,而交火的小队在混乱中只能给出很模糊的信息,敌人有多少,是什么,有什么火力,呈什么部署,这些在突然爆发的遭遇战里别说全部正确描述了,就哪怕是十分之一都未必说得清。  

因而在设计编制的时候,巴赫拉姆在营一级里加入了大量的非战斗型装备,主要就是犀牛指挥车与寡妇蛛——前者在军团里实际上已经广泛运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