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拜灵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拜灵教、幽影教团、狩猎团,是联盟黑名单上的前三甲。  

其中,幽影教团的成员都是一些使用邪恶御兽的御兽师,这类御兽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损人利己。  

它们可以吸收人类的生命力快速进化,甚至能反馈给御兽师,让御兽师的等级也快速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这也是联盟将这类御兽写入禁令的原因。  

人类现在的大敌是灵界生物,这场持续了上千年的战争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人类中的御兽师虽然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但每年入侵现世的灵界生物依旧源源不断。  

这种时候,任何不必要的内耗都是不允许的,除去在人造灵界和真实灵界中的历练存在死亡指标外,其他的,哪怕是御兽师大赛也要在拥有特殊规则的人造灵界内举行,最大限度地保证参赛御兽师的安全。  

幽影教团这种吸收他人的生命强化自身的行为更是联盟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狩猎团,干的虽然也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危害似乎也比幽影教团小一些,但他们造成的影响却更加恶劣。  

就像狩猎团的宗旨那样,“有财者据之”,他们主要的生意就是替那些金主夺取一些稀有且强大的御兽。  

他们用特殊方法将那些御兽从它们的原主人体内剥离,还原成类似御兽卵的状态封存起来,再转卖给那些愿意出高价的买主。  

而被他们用这种方法剥离了御兽的御兽师往往根基尽毁,这辈子也就完了。  

十几年前,狩猎团仗着背后金主的庇护,行事格外猖獗,不知道有多少天才糟了他们的毒手,联盟那一代的年轻天才几乎断层。  

终于,联盟高层震怒,派出了十位日曜阶御兽师组成的调差团专门彻查此事,从调差团成立开始的那两年内,因为牵涉进狩猎团一事儿被击杀的御兽师不下千人,其中大多是那些世家门阀中人。  

也是从那时起,联盟开始有意打压那些世家大族,世家大族自知理亏,不敢反抗,只能把火撒在那几个庇护狩猎团的世家。  

十几年过去,狩猎团或许还存在,但也只敢隐身在暗处,再也不敢名目张胆地行动,而那几个曾经庇护他们的世家却早已从联盟除名。  

而最后也是排在通缉榜首位的拜灵教,和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幽影教团和狩猎团,虽然给联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充其量也就算是坏人,可拜灵教却是人奸,或者说拜灵教的成员其实已经不能算是人了。  

拜灵教,顾名思义,就是崇拜灵界生物,奉灵界生物为神明的教会,它的历史比幽影教团和狩猎团都要久远得多。  

科技时代末期,也就是灵界入侵前夕,现世其实就有一些灵界提前开启,那时就有一批人误入了灵界,并在灵界中艰难生存了下来。  

后来灵界生物大举入侵,人类节节败退,最终被逼到海外的一座岛屿上,人类存亡危在旦夕。  

这时,最早误入灵界的那一批人中,有人活着逃离了灵界,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人类的大本营,并带去了一些对当时的人类来说极其珍贵的研究资料,为后来呼吸法的开创打下了基础。  

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他们目睹了灵界和灵界生物的种种神奇后,认为灵界就是传说中的神国,而灵界生物就是传说中生活在神国的神灵。  

于是他们留在了灵界,将那些强大的灵界生物奉为神灵,每日祭祀膜拜,希望神灵能够保佑自己。  

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况无从而知,不过秦易猜测,以灵界生物只遵循本能的行动方式,唯一的保佑方式可能就是请信徒们去自己的肚子里做客。  

不过后来,那些膜拜灵界生物的人们摸索出了一种方法,可以吸收融合灵界生物,将自己改造成一种半人半灵界生物的怪物。  

这些怪物不会受到灵界生物的攻击,而且可以自由进出灵界,他们认为这是灵界对他们的恩赐。  

于是他们把崇拜的对象升华,从普通的灵界生物升华成了灵界的神,灵界意志的具现,并成立了拜灵教。  

他们称自己为“神选者”,称灵界入侵现世是“神的旨意”,认为人类应该投降,静待神的审判。  

那时,人类已经完善了呼吸法,并且诞生了大批御兽师,开始了对灵界生物的反攻。  

而拜灵教的人也不知是融合了灵界生物后把脑子烧坏了还是怎么的,居然“自告奋勇”地冲上了人类和灵界生物战争的最前线,代表灵界全人类投降,引颈受戮。  

然后,当时的拜灵教成员直接被打没了九成,剩下的一成仓皇逃回了灵界,他们后来成了拜灵教的高层。  

经过了一顿毒打后,这些拜灵教成员终于学乖了,他们不再去正面战场和人类硬刚,而是利用自己半人的特性,潜入人族内部,偷偷发展信徒。  

不过人们也不是傻子,那时人类已经有了一些非常强大的御兽师,人们看到了反击的希望,那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把自己改造成人不人鬼不鬼还人人喊打的拜灵教成员。  

拜灵教的发展非常艰难,远远低于那些脑子瓦特了的拜灵教高层的预期,他们就开始想别的办法,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一种被他们命名为寄灵种子的灵界生物。  

寄灵种子分为母体和子体,母体会在其他灵界生物经过时将子体植入它们体内,子体会寄生在它们的灵魂中,由内而外腐蚀它们的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