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且不说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上,控制整个河西走廊的兵权。  

正是这等远见与谋略,松赞干布与禄东赞,高昌王三个人加起来,都不会是他的对手。  

玄奘搁下了手中的笔,他将手中的书卷递上道:“这就是你们皇帝想要的书。”  

张柬之接过书卷,又问道:“你不与我回长安吗?”  

“不回去了。”玄奘走到屋外,看着一个个的学子,他又解释道:“我离不开这里了,你看看这些孩子。”  

张柬之蹙眉站在原地。  

玄奘又道:“起初,我没有想到我可以支教这么久,但你看看这些孩子,他们总是成群结伴地来,成群地离开,看着他们长大,孩子们总是接连不断地来。”  

“从刚开始支教到现在,我一共教了三百二十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名字,我都记得,他们有的去了长安,有的去了边关,还有的人也去支教了。”  

张柬之听玄奘说了很多,他自己也支教,也明白玄奘的想法,尤其是教导孩子时的那种感受,玄奘像是个被支教困住的人。  

但张柬之带着皇帝的旨意而来,不将玄奘带回去,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向陛下交代。  

张柬之暂且在嘉峪关留了下来,打算接着说服玄奘。  

这些天张柬之也会翻看玄奘交给自己的书,这是他在西域的游记,大唐西域记。  

这卷书中记录着西域还未被改变时的风貌与样子。  

过了半月,没说服玄奘,却等到了一个噩耗,年过九十的玄奘过世了。  

张柬之到最后也没有说服玄奘前往长安,待将玄奘下葬之后,他带着一部分的骨灰与玄奘的书回了长安城。  

只可惜,玄奘没有留下舍利。  

上元十八年,正值谷雨时节之后,科举刚刚结束。  

关中依旧下着雨水,李适之站在太液池边,目光透过雨幕见到了坐在水榭内的爷爷。  

如今爷爷身边的人都过世了,在李适之的记忆中,直到爷爷的妻子,妃子都过世之后,爷爷就剩下了一个人。  

多数时候,李适之见到爷爷的背影,总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伴随着爷爷晚年的大多数时光,可能爷爷本就不需要有太多人相伴,一个人反倒更好,人多了就会烦。  

母后成了全天下最有才学的女子,这是李适之意料之中的事,博学且才学出众,又天赋异禀,母后的才学令天下文人名家皆黯然。  

上官皇后成了天下女子心目中的一个目标。  

“自小,孤的身边所学所得都是最好的。”李适之自语了一句,又道:“爷爷所教的,孤都学会了,告知父皇,东宫太子想要学政。”  

刚过二十岁,刚到过弱冠之年的太子,其讲话的语气平淡,且不容置疑。  

“高力士?”  

刚入东宫不久的这个太监,忙回神,他行礼道:“喏。”  

今年的科举结束了,也终于揭榜了,考取进士榜首的人是张九龄。  

得到这个结果,钟馗并不觉得意外,他早就听闻过张九龄其人的名声。  

而自己仅仅只是及第,钟馗就算心有不服,也只能认了。  

听着周遭人们的议论,钟馗一挥衣袖就要离开。  

今年的科举学子运气很好,正好是东宫太子招贤令发出的时候。  

钟馗住在长安城一户人家的草棚内,能够做苦力活换一个简陋的住处。  

但一个太监脚步匆匆而来,对方行礼道:“钟馗,明日早晨,前往东宫,辰时之前必须到。”  

言罢,这个太监离开了。  

翌日,东宫。  

上官仪在东宫忙前忙后。  

李适之惆怅地揣着手道:“老太公,你都一把年纪了,不要这么忙了。”  

上官仪还是勤勤恳恳地收拾着,他解释道:“老朽告老之后,也没什么可做的了。”  

东宫外,高力士看着在这里的十余人,一手拿着拂尘,吩咐道:“过来。”  

众人来到东宫很迷茫,但也硬着头皮跟了上去。  

高力士带着众人来到一处宫殿前,蹙眉看着这些人道:“见到太子殿下,还不行礼?”  

这个少年人就是太子殿下,众人以前没见过太子但这里的少数人见过上官仪。  

那位老人家都要站在这个少年人身后,并且这里是东宫,那么他就是太子。  

张九龄目光惊疑地看着站在阳光下的少年人。  

同样惊诧的还有钟馗。  

李适之从台阶上走下来,拍了拍钟馗的肩膀道:“孤说过,长安再见。”  

钟馗这才回神,躬身行礼。  

李适之又向张九龄笑了笑。  

张九龄慌忙闭上眼,再一次行礼。  

“钟馗?”  

“在。”  

李适之问道:“你在意过自己的长相吗?”  

钟馗回道:“某家长相父母所赐,某家不在乎,旁人如何想,与某家何干。”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  

上元二十五年,从武德年间开始,李唐的社稷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李承乾也不知道自己活到了几岁,大概是八十六,八十五?  

人生到了这个地步,李承乾对自己的年龄也模糊了,岁月如梭。  

昨天太子成婚,李承乾只是去看了看,而后就离开了。  

太子娶了一个很普通的女子,东宫有了太子妃,心中也就没牵挂了。  

李适之很聪明,韬光养晦多年,并且很有手段,因此不用担心这个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