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下扬州(2/3)
静地过了三天,又一次下大雪的时候,皇帝的大船到了扬州。
皇帝一家没有进扬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动着。
扬州的人们甚至还担心皇帝会像当年的杨广一样,不过好在这一次护送皇帝的大军都自带干粮,没向扬州城里要粮食。
在扬州有一个湖,这个湖与运河相连,这个湖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条细长的水带,到了春季两岸的杨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乾在湖边寻了一处宅院,暂且住了下来。
冬季的瘦西湖边,风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边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里风很大。
翌日,湖边下了大雪,李承乾坐在河岸的凉亭内,喝着茶水,欣赏着雪景。
苏婉与宁儿,小福三人找了几个扬州的妇人,学着做一些扬州的菜肴。
她们三人近来很热衷做菜,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学着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乾坐在宅院外,看着漫天的飞雪落在湖岸边的枯枝上,四周静得出奇,甚至一时间希望这场大雪能够持续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这里,瘦西湖的这边都被围了起来,没有别人出入。
李道彦急匆匆而来,递上一份奏章,“陛下,长安送来的。”
李承乾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仪写的都是朝中的近况,简而言之说的都是一些寻常事,朝政稳定,一切都很顺利。
太子掌权处置国事虽说还很生疏,不过往后早晚会熟练的。
李道彦又道:“陛下,李义府来了。”
李承乾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离开了这处凉亭。
李义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处等待着陛下的召见,没想到陛下亲自来见了。
“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道:“这两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义府行礼道:“臣这三年一直在查问盐商之事,在扬州与两淮盐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册。”
这两年李义府查问扬州各地,盐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几拨,从上游到下游都有。
名册很厚一眼,见陛下片刻间也看不完,李义府又道:“两淮的盐会便宜些,但送往洛阳或者辽东都会是另外一个价格。”
李承乾翻看着名册,不住点头。
李义府迟疑道:“可盐有不同,市税也不同,大大小小的盐贩子更是难以寻找,他们遍布各地,还有的白天是行脚的商户,到了夜里就成了盐贩。”
这些名册都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卖盐的人,买盐的地方,与卖盐的价格。
李承乾看着名册来回走着,道:“你能见到这些人吗?”
“臣可以见到几个大商,那些小商贩恐怕不好找。”
“你与他们谈谈,朕可以让他们继续卖盐,并且可以给予他们市场以及入市的许可,但他们需要上缴往年没有上缴的赋税,按照每年所得利润,朕要他们八成的利润当作赋税补上给朝中,每年的八成,从武德元年开始算,补缴之后他们可以继续卖盐。”
李承乾询问道:“办不成这件事吗?还是你觉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义府迟疑道:“他们与地头相识,势力盘根错节,臣不能把握,这些人会…”
李承乾道:“朕给你三千兵马。”
李义府一咬牙道:“臣请长安城派一个人来协助。”
“谁?”
“刘弘业。”
“好,人到了你就开始动身。”
李义府行礼道:“臣领命。”
李承乾依旧看着雪景,道:“你不用有后顾之忧,你没办成这件事之前,朕也不会走。”
“喏。”
扬州调令送去了关中,刘弘业在乾庆二十五年的年初到了扬州城,前后用了两月。
乾庆二十五年,春季,当扬州的春天到了,李承乾依旧住在扬州瘦西湖边的宅院内。
瘦西湖的南侧已成了一片禁地,这里被皇帝的禁军团团围着。
因在南侧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也不知道这座宅院是谁家的,但肯定是扬州的大户人家,才有如此好的院子。
皇帝也不在乎这处宅院是谁的,而住在这里之后,大有一种不肯走的架势。
这位皇帝成天不是在钓鱼,就是在看书,多数时候都坐在湖边,皇后与两位妃子时常请扬州的妇人去湖边坐一坐,多数时候都在做菜。
皇帝像是来养生的,谁也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会离开。
刘弘业到了扬州,就与李义府开始查问,两人带着三千兵马,声势浩大。
李义府策马在前头,对同样策马在一旁的刘弘业解释道:“这些盐商多数都与扬州各地的地头有联系,在这里也有不良人,却没有关中这么多。”
“原本老夫是想让陛下将狄仁杰请来,那小子多半适合扬州的局面,可他在京兆府任职,老夫听闻过你在天竺的事迹这才让你来一趟。”
刘弘业道:“这些大盐商不住在扬州城吗?”
“这些扬州城外的村子,一个个村民聚居的地方多数都是一个姓,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宗族,他们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在村口看守,他们还十分地排外,若一个外人走入这座村子,多半会被赶走,也可能出不来。”
李义府接着道:“这里的村子多数都是宗族德高望族的老人家在主持事宜,甚至与周围的村子有联系,一旦这个村子的人与另一个村子的人有了冲突,打起来就是全村的
皇帝一家没有进扬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动着。
扬州的人们甚至还担心皇帝会像当年的杨广一样,不过好在这一次护送皇帝的大军都自带干粮,没向扬州城里要粮食。
在扬州有一个湖,这个湖与运河相连,这个湖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条细长的水带,到了春季两岸的杨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乾在湖边寻了一处宅院,暂且住了下来。
冬季的瘦西湖边,风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边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里风很大。
翌日,湖边下了大雪,李承乾坐在河岸的凉亭内,喝着茶水,欣赏着雪景。
苏婉与宁儿,小福三人找了几个扬州的妇人,学着做一些扬州的菜肴。
她们三人近来很热衷做菜,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学着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乾坐在宅院外,看着漫天的飞雪落在湖岸边的枯枝上,四周静得出奇,甚至一时间希望这场大雪能够持续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这里,瘦西湖的这边都被围了起来,没有别人出入。
李道彦急匆匆而来,递上一份奏章,“陛下,长安送来的。”
李承乾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仪写的都是朝中的近况,简而言之说的都是一些寻常事,朝政稳定,一切都很顺利。
太子掌权处置国事虽说还很生疏,不过往后早晚会熟练的。
李道彦又道:“陛下,李义府来了。”
李承乾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离开了这处凉亭。
李义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处等待着陛下的召见,没想到陛下亲自来见了。
“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道:“这两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义府行礼道:“臣这三年一直在查问盐商之事,在扬州与两淮盐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册。”
这两年李义府查问扬州各地,盐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几拨,从上游到下游都有。
名册很厚一眼,见陛下片刻间也看不完,李义府又道:“两淮的盐会便宜些,但送往洛阳或者辽东都会是另外一个价格。”
李承乾翻看着名册,不住点头。
李义府迟疑道:“可盐有不同,市税也不同,大大小小的盐贩子更是难以寻找,他们遍布各地,还有的白天是行脚的商户,到了夜里就成了盐贩。”
这些名册都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卖盐的人,买盐的地方,与卖盐的价格。
李承乾看着名册来回走着,道:“你能见到这些人吗?”
“臣可以见到几个大商,那些小商贩恐怕不好找。”
“你与他们谈谈,朕可以让他们继续卖盐,并且可以给予他们市场以及入市的许可,但他们需要上缴往年没有上缴的赋税,按照每年所得利润,朕要他们八成的利润当作赋税补上给朝中,每年的八成,从武德元年开始算,补缴之后他们可以继续卖盐。”
李承乾询问道:“办不成这件事吗?还是你觉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义府迟疑道:“他们与地头相识,势力盘根错节,臣不能把握,这些人会…”
李承乾道:“朕给你三千兵马。”
李义府一咬牙道:“臣请长安城派一个人来协助。”
“谁?”
“刘弘业。”
“好,人到了你就开始动身。”
李义府行礼道:“臣领命。”
李承乾依旧看着雪景,道:“你不用有后顾之忧,你没办成这件事之前,朕也不会走。”
“喏。”
扬州调令送去了关中,刘弘业在乾庆二十五年的年初到了扬州城,前后用了两月。
乾庆二十五年,春季,当扬州的春天到了,李承乾依旧住在扬州瘦西湖边的宅院内。
瘦西湖的南侧已成了一片禁地,这里被皇帝的禁军团团围着。
因在南侧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也不知道这座宅院是谁家的,但肯定是扬州的大户人家,才有如此好的院子。
皇帝也不在乎这处宅院是谁的,而住在这里之后,大有一种不肯走的架势。
这位皇帝成天不是在钓鱼,就是在看书,多数时候都坐在湖边,皇后与两位妃子时常请扬州的妇人去湖边坐一坐,多数时候都在做菜。
皇帝像是来养生的,谁也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会离开。
刘弘业到了扬州,就与李义府开始查问,两人带着三千兵马,声势浩大。
李义府策马在前头,对同样策马在一旁的刘弘业解释道:“这些盐商多数都与扬州各地的地头有联系,在这里也有不良人,却没有关中这么多。”
“原本老夫是想让陛下将狄仁杰请来,那小子多半适合扬州的局面,可他在京兆府任职,老夫听闻过你在天竺的事迹这才让你来一趟。”
刘弘业道:“这些大盐商不住在扬州城吗?”
“这些扬州城外的村子,一个个村民聚居的地方多数都是一个姓,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宗族,他们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在村口看守,他们还十分地排外,若一个外人走入这座村子,多半会被赶走,也可能出不来。”
李义府接着道:“这里的村子多数都是宗族德高望族的老人家在主持事宜,甚至与周围的村子有联系,一旦这个村子的人与另一个村子的人有了冲突,打起来就是全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