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也没有物是人非(2/3)
笑,从一旁地炉子内拿出了茶叶蛋,仔细剥着蛋壳,吃着茶叶蛋,悠哉地看着太液池的水面。
身后又传来了孩子们的说笑声,是苏皇后与宁妃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着故事。
李承乾想起了红楼的故事,在大唐这个故事依旧没有结局,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以后的人们还会不会记得它。
岁月是无情的,它可以抹去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也可以让一个故事消失。
唯有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
乾庆十四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的冬天。
李承乾如今对国事大方向反而不过问了,凡事都会在细节上与朝臣推敲,大唐度过了葱岭大战消化期。
现在的大唐又回到了脚踏实地的阶段,一步步地发展社稷。
已有人提出要改变租庸调的话语,大抵是将大唐赋税更加简便,这件事又被褚遂良给驳了回去。
李承乾也觉得现在改变税法十分不合适,一来是因为现在的赋税都是一次次纠正过来的,有了需求才会跟着改变赋税。
若没有特定的需求与群众所需,太过超前的赋税实则是不合适的。
既然大唐要走一条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道路,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是最重要的。那些大而空的策论皇帝不喜欢,因为皇帝不喜欢,朝臣也就不喜欢。
皇城内,安定公主带着一群小丫头正在学着读书,她们的老师是临川公主。
也就是安定公主的临川姑姑,这位姑姑很少会来宫里,只有在朝中遇到一些难事的时候,这位姑姑才会来一趟给朝中解决麻烦。
这一次,临川公主将所谓改租庸调的赋税批得体无完肤之后,就将改过的文章交给了朝中,因此朝中就驳回了这次改租庸调的事。
“公主殿下。”
听到身后的话语,小鹊儿回头看见,见到是比自己小了三岁的上官婉儿在呼唤自己,询问道:“怎么了?”
上官婉儿一脸崇拜地看着临川公主,低声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两个小姑娘的话语,临川听在耳中,又道:“想要学会这些学识?”
上官婉儿点头。
“除了鹊儿,你们其余人,基础都太差,会跟不上的。”
闻言,一众丫头都低下头。
穿着襦裙的上官婉儿又问道:“临川公主比朝中那些大臣还厉害。”
临川摇头道:“最厉害的是当今陛下,不是我也不是别人。”
“为何?”
小鹊儿颇为骄傲地抬头,解释道:“因姑姑就是父皇教出来的。”
临川又瞅了她们一眼。
一群丫头纷纷低下头,写着她们需要抄录的文章。
今年的寒风很漫长,直到乾庆十五年的二月,这场寒冬依旧没有结束。
原本四季按时的关中,早该是温暖的春天了,可天空依旧下着大雪,从北面来的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关中的晴雪天不断变幻,刚晴了三天,今天又下起了大雪。
总会有一些烦心且反常的气候,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坐在太液池边钓鱼。
若在宫中寻不到陛下,那么陛下一定就在太液池钓鱼,寒来暑往总是会去钓鱼。
宫里的孩子也都是用陛下钓来的鱼养大的。
包括太子与两位公主,还有一位小皇子,陛下的四个孩子最喜吃鱼。
在寒风呼啸的长安城中,出现了一种美食,这美食就是豆腐。
一个内侍端来了一盆豆腐,来到皇帝的身后,双手端着盆,“陛下,玄奘送来的豆腐。”
李承乾道:“他回长安城了?”
“回陛下,玄奘来了一趟,又走了,说是回姑臧城了,让人再去询问时,早已离开了长安城,说是这块豆腐献给陛下。”
豆腐的质地算不上好,也已放凉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他还有话语留下吗?”
“有,玄奘说往后关中的人们会更爱惜豆子,有了豆腐之后关中的豆子更值钱了,坊民在田地中的收获更丰,实乃人世间一大幸事,玄奘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为万千人们贺。”
李承乾道:“玄奘只会为人们祝贺,他不会为大唐贺的,对他来说人还是那些人,是大唐或是其他什么的,他都不在乎。”
内侍闻言,当即跪在了地上。
“现在宫里不懂事的内侍太多了,让陛下见笑了。”杨内侍躬身行礼。
想要说出一些让陛下高兴的话语,可却说错了话,尤其是撒谎。
哪怕是为了陛下高兴,也不能撒谎,谎言只会越说越多,越说越大。
李承乾正了正坐姿,道:“豆腐放下吧,人就送去修建昭陵。”
杨内侍行礼道:“喏。”
玄奘确实来了长安城,也给陛下进献了豆腐,但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李承乾询问道:“乡里的鸭子都下水了吗?”
“回陛下,已有养在外面的鸭子下水了,都在河里游着呢。”
李承乾看着阴沉沉的天空,风吹过时,吹起了大氅上的羊毛,大氅的后领处,还有些细长的羊毛贴着陛下的下巴。
陛下依旧每天都要打理胡子,现在还是能够看见发青下巴与一些胡渣。
昨日早晨,皇太后才给陛下修过发,从小到大,其实每一年都是如此,在每年的新年,皇后都会给陛下修发修面。
见没有鱼上钩,李承乾转过身走出了水榭,一边走一边吩咐着,“现在稚奴的银钱又
身后又传来了孩子们的说笑声,是苏皇后与宁妃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着故事。
李承乾想起了红楼的故事,在大唐这个故事依旧没有结局,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以后的人们还会不会记得它。
岁月是无情的,它可以抹去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也可以让一个故事消失。
唯有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
乾庆十四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的冬天。
李承乾如今对国事大方向反而不过问了,凡事都会在细节上与朝臣推敲,大唐度过了葱岭大战消化期。
现在的大唐又回到了脚踏实地的阶段,一步步地发展社稷。
已有人提出要改变租庸调的话语,大抵是将大唐赋税更加简便,这件事又被褚遂良给驳了回去。
李承乾也觉得现在改变税法十分不合适,一来是因为现在的赋税都是一次次纠正过来的,有了需求才会跟着改变赋税。
若没有特定的需求与群众所需,太过超前的赋税实则是不合适的。
既然大唐要走一条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道路,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是最重要的。那些大而空的策论皇帝不喜欢,因为皇帝不喜欢,朝臣也就不喜欢。
皇城内,安定公主带着一群小丫头正在学着读书,她们的老师是临川公主。
也就是安定公主的临川姑姑,这位姑姑很少会来宫里,只有在朝中遇到一些难事的时候,这位姑姑才会来一趟给朝中解决麻烦。
这一次,临川公主将所谓改租庸调的赋税批得体无完肤之后,就将改过的文章交给了朝中,因此朝中就驳回了这次改租庸调的事。
“公主殿下。”
听到身后的话语,小鹊儿回头看见,见到是比自己小了三岁的上官婉儿在呼唤自己,询问道:“怎么了?”
上官婉儿一脸崇拜地看着临川公主,低声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两个小姑娘的话语,临川听在耳中,又道:“想要学会这些学识?”
上官婉儿点头。
“除了鹊儿,你们其余人,基础都太差,会跟不上的。”
闻言,一众丫头都低下头。
穿着襦裙的上官婉儿又问道:“临川公主比朝中那些大臣还厉害。”
临川摇头道:“最厉害的是当今陛下,不是我也不是别人。”
“为何?”
小鹊儿颇为骄傲地抬头,解释道:“因姑姑就是父皇教出来的。”
临川又瞅了她们一眼。
一群丫头纷纷低下头,写着她们需要抄录的文章。
今年的寒风很漫长,直到乾庆十五年的二月,这场寒冬依旧没有结束。
原本四季按时的关中,早该是温暖的春天了,可天空依旧下着大雪,从北面来的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关中的晴雪天不断变幻,刚晴了三天,今天又下起了大雪。
总会有一些烦心且反常的气候,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坐在太液池边钓鱼。
若在宫中寻不到陛下,那么陛下一定就在太液池钓鱼,寒来暑往总是会去钓鱼。
宫里的孩子也都是用陛下钓来的鱼养大的。
包括太子与两位公主,还有一位小皇子,陛下的四个孩子最喜吃鱼。
在寒风呼啸的长安城中,出现了一种美食,这美食就是豆腐。
一个内侍端来了一盆豆腐,来到皇帝的身后,双手端着盆,“陛下,玄奘送来的豆腐。”
李承乾道:“他回长安城了?”
“回陛下,玄奘来了一趟,又走了,说是回姑臧城了,让人再去询问时,早已离开了长安城,说是这块豆腐献给陛下。”
豆腐的质地算不上好,也已放凉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他还有话语留下吗?”
“有,玄奘说往后关中的人们会更爱惜豆子,有了豆腐之后关中的豆子更值钱了,坊民在田地中的收获更丰,实乃人世间一大幸事,玄奘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为万千人们贺。”
李承乾道:“玄奘只会为人们祝贺,他不会为大唐贺的,对他来说人还是那些人,是大唐或是其他什么的,他都不在乎。”
内侍闻言,当即跪在了地上。
“现在宫里不懂事的内侍太多了,让陛下见笑了。”杨内侍躬身行礼。
想要说出一些让陛下高兴的话语,可却说错了话,尤其是撒谎。
哪怕是为了陛下高兴,也不能撒谎,谎言只会越说越多,越说越大。
李承乾正了正坐姿,道:“豆腐放下吧,人就送去修建昭陵。”
杨内侍行礼道:“喏。”
玄奘确实来了长安城,也给陛下进献了豆腐,但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李承乾询问道:“乡里的鸭子都下水了吗?”
“回陛下,已有养在外面的鸭子下水了,都在河里游着呢。”
李承乾看着阴沉沉的天空,风吹过时,吹起了大氅上的羊毛,大氅的后领处,还有些细长的羊毛贴着陛下的下巴。
陛下依旧每天都要打理胡子,现在还是能够看见发青下巴与一些胡渣。
昨日早晨,皇太后才给陛下修过发,从小到大,其实每一年都是如此,在每年的新年,皇后都会给陛下修发修面。
见没有鱼上钩,李承乾转过身走出了水榭,一边走一边吩咐着,“现在稚奴的银钱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