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大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在大唐收复了伊犁河,建设了碎叶城,大宛与大唐之间还是若即若离,大宛人甚至一度与大食人走近。  

在如今的葱岭地界,出没在这里的黑衣大食人越来越多。  

黑衣的大食人与白衣的胡商走动越来越紧密,就连塞人也开始分别以怛逻斯城为界,一部分投效唐人,一部分投效大食人。  

带着寒意的风吹过葱林,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上,在清冷月光的照映下,大宛国的王城很忙碌。  

白衣胡商中,享有盛誉的年轻粟特人安延偃走入了大宛国的王宫。  

安延偃是一个十分有智慧的商人,他今天是来面见大宛国王的。  

大宛国王须发已白,他坐在王位上身上有些疲惫,身边还有胡姬正在擦拭着地面,他道:“你说大食立国只比大唐晚了十五年?”  

安延偃行礼道:“是的,听闻大宛国近来闹了盗贼,特来看看。”  

大宛国王对这个粟特人没什么兴致,因这个粟特人当年就是从怛逻斯城逃出来的,如今到处找人投效,这样的人早晚会投效大食人的。  

大食向大宛几次抛来橄榄枝,大宛国王都拒绝了,因大食人的作派实在是蛮横,又不讲理。  

换言之,谁都知道葱岭的几大霸主会重新洗牌,只等谁价码更高。  

别人看不明白,这个大宛国王也看不明白,安延偃心中却明白,在强大的大唐与大食面前,葱岭的所有小国都没有谈价的资格。  

大宛国王沉声道:“不过是几个盗贼而已,早晚会找到的。”  

安延偃又行礼道:“唐军就要来了。”  

“唐军?”有些肥胖的大宛国王忽然坐正了,他问道:“唐军不是还在碎叶城吗?”  

安延偃又道:“我给国王讲个故事吧。”  

大宛国王又重新坐好,神态慵懒。  

年轻且长得消瘦的安延偃,穿着一身粟特人特有的白袍,他站在这个奢华的王宫内,开始讲述当年在西州发生的事。  

这个故事发生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安延偃也还未出生,他也是听族中的长辈说过那个故事,而自己的爷爷安元寿也死在了西州。  

当然了,安延偃的爷爷是怎么死的,与高昌王的死没有关系。  

高昌王死后,高昌王子不知所踪。  

高昌王的失败成了流传在粟特人之间的故事,向来颇有智慧的粟特人都会将这个故事说给孩子们听。  

粟特人是崇尚智慧的,多数粟特人没有定居之地,常常在葱岭诸国之间走动,而葱岭的诸国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家业。  

因此,白衣胡商名传葱岭,粟特人在鼎盛时期还有拥有自己的兵马,以及一两座城。  

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很厉害的商人,一度威胁到了白衣胡商的地位,这个人就是慕容顺,慕容顺十分忠心唐军,他的一切成就都是与唐军有关的,甚至还能与唐军直接买卖,这令白衣胡商们十分忌惮。  

王宫的故事还在讲述,讲到了唐军将领侯君集兵临高昌城下,大宛国王的神色也紧张了几分。  

而在此刻的大宛王城内,一个身影在街巷中飞奔,身后传来了胡人的吆喝声。  

这个身影跑到一间土屋后,这才停下休息着,他揭开面罩是唐人的面孔,正是狄仁杰。  

狄仁杰盘算着眼前的时辰,脱下自己的大氅丢给了一个坐在墙角的男子。  

当一队胡人追来,找到了那个戴着头巾穿着大氅的盗贼,可上前将人押在地上时,几人盘问了一番,这才发现抓错了。  

王宫内,安延偃向大宛王讲述的故事刚结束,就有提着弯刀的白衣侍卫走了进来,他行礼道:“国王,我们没找到那个盗贼。”  

大宛国王沉声道:“那就再去找。”  

“他可能是已逃出城了。”  

“我的金子!”大宛国王恼怒地丢了手中的玉石酒杯,大声喝道:“那就派人出城找。”  

安延偃听着国王的怒吼声,目光看向了天上星空。  

大宛国王又道:“我要买消息!”  

安延偃道:“国王要买什么消息?”  

“盗我金子的盗贼是哪里来的?唐军既然要来,他们会先攻打哪里?”  

安延偃面带笑容,没有发言。  

大宛国王厌烦丢出一块金子,金子落在地上发出响声,在王宫中回荡。  

安延偃这才开口道:“唐军会先攻打石国,因石国很富有。”  

“盗我金子的盗贼?”  

“明天天一亮,国王就会知道了。”  

夜色中,一队侍卫正巧走过王宫,这队白衣侍卫一共十二人,脚步匆匆而过,又有白衣的胡人侍卫向大宛国王禀报了一件事,刚刚死了几个侍卫,又发现了盗匪换下的衣裳。  

安延偃总算是明白了心中那不踏实的感觉来自何处,那盗贼根本就没有逃,而是一直都在城中,甚至还杀了几个侍卫,就在刚刚那半刻的功夫内。  

那个盗贼不仅没跑,还杀了几个侍卫,大宛国王抚着额头咬牙切齿道:“抓!找到他!”  

今夜大宛王城内很混乱,偶尔还有一队队胡人在城中奔跑。  

安延偃站在大宛王城的高处,他面前放着一篮子的金子,那是大宛国王付的金子,为的就是找到那个盗贼。  

几个粟特人走到这处王宫前的城墙下,安延偃听着几人的禀报,气定神闲地喝着奶茶道:“看来不止一个盗贼?杀了人还夺了金子?还不跑?”  

很多年了,安延偃没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