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倒春寒(2/3)
“一起用点饭吧。”
当即就让仆从将一锅粥都带了出来,还有饼与肉。
“谢主事。”李善一边说着,一边给弟弟妹妹盛粥,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前喝粥,并且一次次叮嘱这些孩子不得讲话,不得失态。
张柬之用了早食,就对身边的仆从小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再看眼前这些孩子,又道:“李善?”
“小子在,欠张主事一顿饭食,待小子卖了书卷就来偿还。”
仆从抬着一叠厚厚的书卷放在桌上。
张柬之道:“你的这些书留下,往后只能帮某家卖书,至于你的这些书暂且留下,文林馆给你保管,你可以接着卖书了。”
李善行礼道:“小子只是吃了先生一顿早食,就要给先生卖书了吗?”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做杂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冻了,咸阳桥不会有京兆府的人走动,某家这里的书只要你拿出去卖,就会有人买。”
见李善还在犹豫,张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馆当书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愿意…”
“小子可以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但请先生立字据。”
称呼都变了,在来之前李善肯定是打听过了,毕竟关中就这么点大,关中各县的县官但凡热心些,都会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好!”
张柬之颔首答应。
只有写了字据,李善才肯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再加上文林馆主事的身份,李善的心中才有了打算。
按照字据所写,李善需要给张柬之卖书。
文林馆的书很特别,都是郑公语录,而这种书是关中最多的,也不知为何还要拿出去卖。
思量了片刻,李善在寒风中搓了搓手,再一次回头看了眼还在大快朵颐吃着早食的弟弟妹妹,他拉着一车的书朝着咸阳桥而去。
张柬之让孩子们跟着一群稍大些的孩子去读书,而后他自己则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一旁的仆从问道:“那孩子是先生以前就相识的?”
张柬之摇头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卖书的,多看他一些时日,文林馆也不会白养着他。”
仆从应道:“喏。”
文林馆与长安城的四大学馆不同,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往来官吏却很多,顺便带一些村县的孩子教书,多数时候在这里走动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经过考核可以任职当官,还有的刚来这里需要进行考核。
张柬之刚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脚步匆匆。
来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马递上一卷书,道:“张主事,这是吏部让人送来的名册。”
张柬之接过名册看了一眼,蹙眉道:“这些人都是不能为官的吗?”
“上查三代,他们的子嗣也不能为官,如今在朝中乃至各县为官的官吏,但凡有贪墨或犯事者一律记录在案。”
陛下终究还是这么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数倍惩罚,为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张柬之站在文林馆前,又见到了一个人朝着这里而来,来人是上官庭芝。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听闻庭芝兄升任刑部了。”
上官庭芝摆手道:“只是一个郎中而已,依旧还要兼顾着大理寺,还在大理寺当值,顺手去刑部照应。”
说着话,上官庭芝递上一卷纸道:“怀英让人从西域给你送来的书信。”
“多谢。”
“老夫先告辞了。”
“慢走。”
送别上官庭芝,张柬之这才回到了崇文馆,打开了狄仁杰送来的书信。
人与人是不能相比的,张柬之自己与狄仁杰,裴炎这种天赋异禀的人也是不能比的。
打开书信,狄仁杰讲述着他们在西域的遭遇,以及西域的一些事。
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种风气,年轻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闯下一片功绩。
说不定是狄仁杰与裴炎回来时,他们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余岁的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张柬之错愕一笑,当今陛下就喜任用年轻官吏,只有年轻的官吏才能心无旁骛,也更热血。
狄仁杰还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给他回信。
一些雪花,从窗外落到书桌上,外面的风雪好似又大了几分。
到了午后,李善就回来了。
他站在门口一副要想见,又不敢打扰的样子。
张柬之无视了他的目光,而是继续提笔书写着回信,一边写着回忆这两年朝中发生的事。
陛下已下旨命安西都护府的兵马扫平葱岭诸国,待书信送到狄仁杰他们也该知道这件事了。
其实现在的朝政大体上还是很平稳的,皇帝下旨均税却不再均关中的田亩,皇帝下旨严苛查问科举学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张柬之依旧在纸上书写着,一张写完就再拿起另一张纸继续写。
有人说新政就要来了,崇文馆的年轻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么如今的种种政令就是他们想要的。
张柬之的笔稍稍停顿,他忽然觉得未来十年内,恐怕会是大唐变动最大的十年,人们已很难用过往的经验来揣测皇帝的想法。
还是有人对现在的政令提出反对的,也有人觉得皇帝不该这么做,有人觉得现在的朝堂只需要维系贞观年间的治理方式,大唐延续三百年大
当即就让仆从将一锅粥都带了出来,还有饼与肉。
“谢主事。”李善一边说着,一边给弟弟妹妹盛粥,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前喝粥,并且一次次叮嘱这些孩子不得讲话,不得失态。
张柬之用了早食,就对身边的仆从小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再看眼前这些孩子,又道:“李善?”
“小子在,欠张主事一顿饭食,待小子卖了书卷就来偿还。”
仆从抬着一叠厚厚的书卷放在桌上。
张柬之道:“你的这些书留下,往后只能帮某家卖书,至于你的这些书暂且留下,文林馆给你保管,你可以接着卖书了。”
李善行礼道:“小子只是吃了先生一顿早食,就要给先生卖书了吗?”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做杂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冻了,咸阳桥不会有京兆府的人走动,某家这里的书只要你拿出去卖,就会有人买。”
见李善还在犹豫,张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馆当书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愿意…”
“小子可以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但请先生立字据。”
称呼都变了,在来之前李善肯定是打听过了,毕竟关中就这么点大,关中各县的县官但凡热心些,都会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好!”
张柬之颔首答应。
只有写了字据,李善才肯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再加上文林馆主事的身份,李善的心中才有了打算。
按照字据所写,李善需要给张柬之卖书。
文林馆的书很特别,都是郑公语录,而这种书是关中最多的,也不知为何还要拿出去卖。
思量了片刻,李善在寒风中搓了搓手,再一次回头看了眼还在大快朵颐吃着早食的弟弟妹妹,他拉着一车的书朝着咸阳桥而去。
张柬之让孩子们跟着一群稍大些的孩子去读书,而后他自己则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一旁的仆从问道:“那孩子是先生以前就相识的?”
张柬之摇头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卖书的,多看他一些时日,文林馆也不会白养着他。”
仆从应道:“喏。”
文林馆与长安城的四大学馆不同,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往来官吏却很多,顺便带一些村县的孩子教书,多数时候在这里走动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经过考核可以任职当官,还有的刚来这里需要进行考核。
张柬之刚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脚步匆匆。
来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马递上一卷书,道:“张主事,这是吏部让人送来的名册。”
张柬之接过名册看了一眼,蹙眉道:“这些人都是不能为官的吗?”
“上查三代,他们的子嗣也不能为官,如今在朝中乃至各县为官的官吏,但凡有贪墨或犯事者一律记录在案。”
陛下终究还是这么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数倍惩罚,为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张柬之站在文林馆前,又见到了一个人朝着这里而来,来人是上官庭芝。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听闻庭芝兄升任刑部了。”
上官庭芝摆手道:“只是一个郎中而已,依旧还要兼顾着大理寺,还在大理寺当值,顺手去刑部照应。”
说着话,上官庭芝递上一卷纸道:“怀英让人从西域给你送来的书信。”
“多谢。”
“老夫先告辞了。”
“慢走。”
送别上官庭芝,张柬之这才回到了崇文馆,打开了狄仁杰送来的书信。
人与人是不能相比的,张柬之自己与狄仁杰,裴炎这种天赋异禀的人也是不能比的。
打开书信,狄仁杰讲述着他们在西域的遭遇,以及西域的一些事。
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种风气,年轻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闯下一片功绩。
说不定是狄仁杰与裴炎回来时,他们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余岁的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张柬之错愕一笑,当今陛下就喜任用年轻官吏,只有年轻的官吏才能心无旁骛,也更热血。
狄仁杰还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给他回信。
一些雪花,从窗外落到书桌上,外面的风雪好似又大了几分。
到了午后,李善就回来了。
他站在门口一副要想见,又不敢打扰的样子。
张柬之无视了他的目光,而是继续提笔书写着回信,一边写着回忆这两年朝中发生的事。
陛下已下旨命安西都护府的兵马扫平葱岭诸国,待书信送到狄仁杰他们也该知道这件事了。
其实现在的朝政大体上还是很平稳的,皇帝下旨均税却不再均关中的田亩,皇帝下旨严苛查问科举学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张柬之依旧在纸上书写着,一张写完就再拿起另一张纸继续写。
有人说新政就要来了,崇文馆的年轻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么如今的种种政令就是他们想要的。
张柬之的笔稍稍停顿,他忽然觉得未来十年内,恐怕会是大唐变动最大的十年,人们已很难用过往的经验来揣测皇帝的想法。
还是有人对现在的政令提出反对的,也有人觉得皇帝不该这么做,有人觉得现在的朝堂只需要维系贞观年间的治理方式,大唐延续三百年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