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为期百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受夔公教导。  

刘弘基道:“去吧,老朽就在这里坐着。”  

李恪拿出一件大氅给这位老人家披上,而后快步走向河岸边。  

风雪不断飘扬而下,有些许雪花挂在了刘弘基的须发上,这位老人家面带笑容地看着眼前的那几个年轻人。  

这个天下终究是不一样了,刘弘基缓缓抬头,雪白的须发随风而动。  

当年凋零的中原各地,如今恢复了生机,人口一年比一年多。  

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那些御史要杀多少人,刘弘基觉得只要这个世间越来越好,足矣。  

大唐的律法比礼法更大,这也是自陛下登基以来清查中原各地的缘故。  

刘弘基轻拍身边孩子的后脑,这是他的孙子,低声道:“这天下多好呀。”  

“不好,要读书,要读很多很多书。”  

刘弘基笑着道:“你要是不想读书,就去当府兵。”  

那孩子又道:“现在当府兵也要读书的。”  

刘弘基又大笑了起来,现在呢确实不一样了,想要在大唐当府兵都要读书。  

众人停下了议论,刘弘基与诸多乡里一起看着眼前。  

漕运调度是一件肥差,当初有多少商户想要借漕运便利运送货物,更有甚者,想要借漕运私买船只,从中漫天要价。  

漕运建设才两年,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如何不令人痛心。  

大理寺,御史台,以及京兆府的不良人纷纷出动,五个地方的县官被带到了这位杀人御史的面前。  

李义府神色平静道:“陛下建设漕运不是养你们这些虫豸的,漕运更不能养肥了你们。”  

一群犯官跪在地上,低着头不言语。  

李恪道:“有劳了。”  

李义府行礼道:“吴王,这些人会由大理寺与京兆府的人押往长安城发落。”  

李恪道:“当真是抓不完的虫子。”  

其实这一次会来查河运,其中也有吴王的安排,起初许圉师递交给朝中,陛下并没有多大的反应,直到吴王送去书信,陛下这才派自己过来。  

李义府看着这些官吏一个个被押走,道:“虫子是抓不完的,这才会需要一直抓,这就是如今陛下不断增设御史台人手的缘故,如今的御史台有百余人。”  

李恪道:“人不够呀。”  

风雪淹没了人们的议论声,李义府陪着吴王李恪走了两步,又道:“人永远都是不够的,就需要一直抓,不断地抓,不断地查,陛下曾经与臣说过,希望以后的御史能够有更强的能力。”  

“能力?”  

李义府解释道:“就像是大理寺擅抓贼,我们御史也要善于抓虫,并且需要培养出善于抓虫的人,为社稷是百年之计,建设御史台也是如此。”  

李恪道:“只能这样一直抓,一直查吗?”  

李义府道:“我们不能让所有人都变好,即便是任用官吏,也会有不好的人,如果有些事我们都不去做,还能有谁站出来,唯有如此,”  

言罢,李义府的目光别有深意地看向这里的乡民。  

李恪深吸一口气,在冷空气中缓缓吐出一口热气,其实这话也没错,如果连御史都不能依靠,人们还能相信谁。  

这是最后的底线了,这天下终归没有想得这么好。  

或者是这天下一直都是这样。  

只是更坏与更好的区别。  

“忙完这里的事,你就要回去了吗?”  

李义府摇头道:“还有不少事要办,到明年开春之前回不去长安。”  

李恪望着漫天的大雪,“有劳你了。”  

其实御史台没有缉拿职权,通常调兵马的权力也是需要在特定时候,陛下赐予的。  

御史台只有查问职权,但京兆府有缉拿之权,大理寺也有缉拿之权,可一切都要御史台领头,因此御史台没有缉拿职权,只有最高的查问职权。  

或许陛下也有考量,一旦御史台既有最高的查问之权,又有缉拿之权,那么御史台就会成为怪物。  

权力一定要管,并且要相互制衡。  

这些年在各地走动,李恪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李义府又离开了这里,他要查的地方不会只有这里一处。  

李恪亲自送别,又给皇兄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去长安。  

关中同样是大雪纷飞,随着一应人犯被押到,还有李恪的一封书信。  

刑部尚书狄知逊走入温暖的新殿内,行礼道:“陛下,人犯处置都安排好了。”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一共多少人?”  

“回陛下,李义府查了半个月,查询账目,还有乡民举证,涉及官吏二十三名,涉及商户七十五人,其中查获银钱往来五万钱,金沙一斗,银十余斤。”  

李承乾翻看着卷宗,问道:“应该还有不少吧?”  

狄知逊道:“李义府还在查。”  

这个时候陛下多半是生气的,为了建设漕运朝中花了不计其数的银钱,到头来这漕运就是成了那些虫豸养肥他们自己的温床。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道:“当年朕的爷爷说过,当一个社稷在苦难中时,人们的心都在温饱上,反倒没有这么多贼寇,有时候朕在想,是不是不该让社稷这么富裕,为何这么多看似有利的事,总是会带着弊端。”  

闻言,狄知逊行礼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作想,陛下为社稷,为万民从未有错,是这个世间总会有不好的人,绝非陛下之过。”  

“建设漕运,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