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千秋殿(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崇文馆建立以来,这个学馆就一直带着皇帝个人的主张,而这种主张在一次次的验证中得到了众多的拥护者,那么这些人就会成为皇帝的追随者。  

再加以支教扩张,崇文馆的思潮就如一滴落下的墨水,落在一张纸张上化开蔓延。  

皇帝被天下支教学子的拥护,经历关中十余年的沉淀与积累,支教十余年的扩张,在一次次的集权下,这位皇帝的权力也达到了巅峰。  

在支教与科举加持下,其声望与权力比之历朝历代的皇帝更甚。  

其集权之强大,史书罕有。  

这一朝的文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还在蒙学的孩童,到呼喊声此起彼伏的青年,再到满朝的文武,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在这个立国四十年的李唐王朝第一次出现,便爆发出了极其强大的力量。  

自高祖皇帝接受隋恭帝禅位称帝之后,这个大唐只用了四十年就达到了以往朝代奋斗百年都达不到的成就。  

北方的寒风早早就来到了关中,今天的早朝上,李承乾听着殿内的争论。  

许敬宗与孔志约又一次争执了起来。  

朝中还是有守旧派的,相较于褚遂良这种较为中立的,许敬宗与那些守旧派的矛盾更加激烈。  

今日的早朝又在这种闹哄哄的局面下结束了。  

下了早朝,李承乾就来到两仪殿,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苏婉本就出身名门,她自己就是给孩子们蒙学的最好的老师。  

小鹊儿带着弟弟妹妹,随着苏婉的话语声,念着春秋。  

李承乾安静地坐在一旁,喝着茶水,看着这安宁的一幕。  

待孩子们的念书声停下,李承乾这才起身离开两仪殿,一路前往凌烟阁。  

杨内侍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今天有不少奏章送来。”  

李承乾道:“是御史台的奏章还是中书省的?”  

“回陛下,是孔志约送来的,说是弹劾许敬宗。”  

脚步走到凌烟阁停下,李承乾蹙眉道:“朕已罚过许敬宗了。”  

杨内侍回道:“陛下,虽说已罚过一次,孔志约说今日朝堂之上,许敬宗嚣张跋扈,恐怕还在因先前的事怀恨在心。”  

李承乾走入凌烟阁,走在木制的台阶上。  

杨内侍的年纪大了,需要身边的年轻内侍搀扶才能走上台阶。  

“国事与个人恩怨无关,朕不希望孔志约将他自己的恩怨强加在国事上,这样并不好。”  

杨内侍点头道:“陛下,是否要给回话给孔侍郎。”  

李承乾摇头道:“不用了。”  

“喏。”  

凌烟阁的功臣依旧是二十五位,他们的画像陈列在前,李承乾打开这里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  

些许寒风吹入阁中,让画像随风而动。  

李承乾从窗外看去,阴云密布的天空下,一座座的宫殿错落有致,这里依旧是老样子,从贞观年间,没有任何的变化。  

鹊儿说那些离开宫里的人万一又要回来呢?  

这孩子以前还不懂,现在倒是明白了,那些离开皇宫的人,不会再回来了。  

李承乾道:“该给鹊儿找一处宫殿了。”  

杨内侍道:“小公主的确长高了不少。”  

“也不知道她喜欢哪一座宫殿。”  

其实除却武德殿,立政殿与甘露殿,其余的宫殿她都可以挑选。  

李承乾道:“等於菟回来,就把东宫交给他吧。”  

杨内侍点着头。  

翌日,李承乾便带着女儿挑选着皇宫中的宫殿,一直从皇宫的西苑走到东面的东宫。  

看着还有些陈旧的东宫,小鹊儿道:“父皇以前就是在这里吗?”  

“嗯,朕是在这里长大的。”  

小鹊儿抬眼看着东宫的一间间殿宇,她道:“这里看起来比宫里的其他殿宇都老旧许多,待皇兄回来了,就住在这里吗?”  

李承乾道:“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喜欢。”  

其实於菟自懂事以来,就是父皇亲自带着抚养,他十岁之后,就没在宫里了,一直住在外面。  

“这里太旧了,恐怕皇兄不会喜欢。”  

“没关系,等他回来了,想要改建成什么样,让他自己做主。”  

小鹊儿牵着父皇的手走在一座座殿宇间,她看到了跷跷板,还有秋千。  

李承乾放开手,任由这个女儿自己去探索,小鹊儿推开了寝殿的门,推开门时,就有一些灰尘飘了起来,她被灰尘呛得咳嗽了两声,又走入寝殿内。  

在这里的书架上,她还发现了许多书卷,这些书卷很老旧,都是当年留下来的,这上面还有当初弟弟妹妹所写的作业。  

小鹊儿又推开了一扇扇窗户,让外面的风吹入殿内。  

李承乾倚着门揣着手,安静地看着女儿,任由她到处翻找。  

直到她发现了一个摇篮,李承乾解释道:“这是刚出生时用的,以前你就躺在这里。”  

她笑着又将摇篮推回了原位。  

而后见她走出来,李承乾道:“喜欢这里吗?要是喜欢就住在这里,朕让人给於菟新修一个东宫。”  

小鹊儿摇头道:“不喜欢,这里太大了,看起来太清幽。”  

李承乾转头看向寝殿外,这里的确显得清幽,东宫其实很大,但这里没了人烟之后,就显得很萧条。  

小鹊儿道:“女儿想要一个小一些宫殿。”  

“嗯。”  

“但也不能太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