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比试(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乾庆九年四月,正是关中景色最好的时节。  

皇帝邀请了朝中诸多大臣在渭河边看着景色,皇后与宁妃也邀请了诸多大臣的女眷。  

皇后与一群女眷坐在一个高坡上,从这里可以一眼看到,正在玩闹的孩子们。  

小於菟策马在草场上,张弓搭箭,一箭就落在了靶子上。  

而后又有一个孩子策马入草场,同时也张弓搭箭,一箭落在了靶心,比太子更精准。  

围观的孩子们又发出一阵欢呼声。  

十三岁的於菟拉住缰绳,看到对方将自己的箭术比了下去,大声喝问道:“报上名来!”  

“崇文馆学子,王孝杰!”  

於菟眼神中燃起了挑战的兴致,朗声道:“崇文馆学子中竟有如此人物!”  

王孝杰抱拳道:“见过殿下。”  

於菟朗声道:“可愿拜在领军卫麾下?”  

王孝杰也朗声回应道:“在下只想读书,只是赴约前来与殿下较量箭术。”  

两个孩子的年纪差不多,於菟对这个同龄孩子又多了几分赏识。  

苏皇后看着这一幕低声道:“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就是容易闹。”  

梁国夫人道:“皇后,孩子们就要热闹一些的。”  

“师母说得是。”  

听到皇后称呼自己师母,梁国夫人笑着道:“怎能当得起皇后称师母。”  

苏婉牵着师母的手,道:“梁公是陛下的老师,夫人当然是师母。”  

梁国夫人捂嘴笑着。  

一旁的其余妇人都知道,这个梁国夫人就不是一个好惹的人,别看她在皇后这边如此和蔼,平日里做邻居的几家都清楚,房玄龄家的妻子最彪悍。  

小鹊儿领着一个小女孩而来,这个小女孩好似刚学会走路,走得很辛苦。  

苏婉问道:“这是谁家姑娘?”  

那丫头看了看牵着手的公主殿下,又看看眼前这位华贵的皇后,有些笨拙地行礼道:“小女上官婉儿。”  

梁国夫人解释道:“她是上官仪的孙女。”  

苏婉好奇地看着这个小丫头,道:“是个很灵醒的丫头。”  

小鹊儿又领着上官婉儿离开了,两个丫头似乎很合得来。  

在后方,是陛下与一群大臣正在散步。  

以前陛下还是太子时,总是孤身一人。  

现在陛下身边有了这么多臣子相随,已不是当年孤身一人的模样了。  

李承乾道:“老师,按照未来十年的发展,金钱会不断地流向运河与关中。”  

年迈的房玄龄拄着拐杖道:“这样也好,金钱集中,朝中收起赋税也更方便了。”  

一旁还有人推着轮椅,待梁公走得累了就能坐在轮椅上,推着他老人家走。  

相较于年迈的梁公,陛下的舅舅也就是赵国公虽说须发也白了大半,但身体显然更好,纵是须发白了,还保持着风度,颇有一种老年帅哥的风范。  

修缮运河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好在用了几万人力,用了十余万贯,耗时两年总算是建设成了运河的漕运。  

现在的运河才能畅通使用,也算是将杨广当年留下来的工事加以完善了。  

也不知杨广在开凿这条运河时,是否有想到过现在的局面。  

运河造福了沿岸的道州,只是当工部真的开始接手运河的修缮事宜之时,一度想要骂杨广。  

因杨广当年开凿运河挖塌了好几处平原,导致乾庆一朝的工程到了后半段,大部分人力都在清淤泥。  

原本最多五万人的准备,一下子扩招到了近十万人,朝中的成本陡然剧增。  

大兴基建真不是人干的事,修建运河同样真不是人做的事,朝中想要将抛出去的修缮成本收回来,这本钱不知要经营多少年,才能回来。  

说不定在回本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事,还要继续修缮,本钱继续加大。  

修缮运河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缝缝补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文学馆一度增派了上千人,到现在还在运河沿岸实地察看地质情况。  

好在现在能够畅通运行了,既然建设好了这条运输线,往后朝中就要做好随时修缮的准备。  

李承乾又道:“朕听闻了周边诸国的战事,南诏也就罢了,给小勃律国与吐蕃送去了旨意,他们总算是停战了。”  

许敬宗道:“赵国公,近来陛下为诸国这些事,费神许久。”  

李承乾笑道:“倒也说不上是费神,朕希望天下太平,不要总是打打杀杀的。”  

许敬宗连忙道:“臣也如此以为,若是天下都太平了,陛下也就不用这么费心了。”  

跟在一旁的褚遂良脸色一黑,心说真想将许敬宗的嘴撕了。  

上官仪咳了咳嗓子,对许敬宗这人的言语,也很不满。  

不过许敬宗还是一个很忠心的人,陛下让他去西域种树,说不定他真的就去了。  

短暂地沉默了片刻之后,长孙无忌道:“听说攻打小勃律国的吐蕃兵马是茹来杰所带。”  

“朕在王玄策的军报,以及葱岭的军报中见到过这个人的名字,听说他垂垂老矣,没想到他活到了现在。”  

长孙无忌接着道:“松赞干布常说他是吐蕃的赞普,可如今他在长安无法控制吐蕃,就算是在吐蕃的桑布扎,其权势也不能与茹来杰抗衡,这个茹来杰在天竺与葱岭的两次大胜,在吐蕃军中很有威望。”  

“陛下。”长孙无忌接着道:“先前茹来杰贸然向小勃律开战,陛下一道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