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让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手脚,本可以早让辅政大臣告老的。”  

禄东赞回道:“事关皇帝与臣子的情谊,现在的唐人越来越重情重义了,皇帝如此,皇帝的子民也如此。”  

“辅政大臣是他的束缚,这个皇帝没了束缚才会让人觉得可怕。”  

禄东赞道:“两个安抚使,三个都护府!”  

松赞干布平静道:“大唐两年一次的科举,为朝中储备了大量的官吏,这也难怪,李唐的科举一次接着一次。”  

身居长安多年的禄东赞,也记得当年的往事,那时陛下还是登基之初,就有人进谏让陛下减缓科举,以免造成朝中官吏冗余。  

而如今,再想当年的进谏,看看如今的朝中举措,眼下储备的官吏都不够给这位陛下用的。  

松赞干布低声道:“中原各地的人不断来长安,他们要为天可汗效力,可惜吐蕃没有这么多人。”  

入夜之后,元宵佳节刚过的这天深夜,长安城发生了一件事,数十具尸体躺在吐蕃人的院外。  

死的都是吐蕃人,而且都是吐蕃的壮年男子。  

上官庭芝与京兆府少尹颜勤礼听到急报,急匆匆赶到这里,巡夜的官兵已将这处宅邸围了起来。  

而此刻吐蕃人的宅邸,院门紧闭,一点动静也没有。  

巡夜的正是金吾卫将军李道彦,一个个火把将这处宅院外墙照得灯火通明。  

上官庭芝上前问道:“将军,情形如何?”  

火光下,李道彦神色凝重地回道:“钦陵堵着院门。”  

颜勤礼观察着满地的尸体,打量着这些人的面容与穿着,道:“吐蕃人?”  

上官庭芝迟疑道:“吐蕃人要杀吐蕃人?”  

颜勤礼吩咐道:“去各个街坊查问一番,再去问询这两天当值的城门郎,近来出入长安的都是哪些吐蕃人?”  

“喏!”  

京兆府的官吏先一步离开了。  

上官庭芝从一具尸首的怀中搜出了一张纸,他蹙眉道:“是崇文馆的纸张?”  

但再一看这张纸张写着的是吐蕃文字,他又看了看紧闭的院门,走上前询问,“赞普可安好?”  

门内传来了吐蕃人的话语声,似乎在交谈。  

“我乃大理寺少卿上官庭芝,得知长安城有命案,前来查问,还望见谅,请赞普出来一见。”  

院内又安静了下来,也没人讲话了。  

上官庭芝又道:“赞普再不开门,我们就闯门了,职责所系,还望见谅。”  

他刚退后几步,正要吩咐大理寺的人动手撞门。  

却见院门打开了,院内还有不少的尸首横在当场,一群吐蕃人将松赞干布与禄东赞护在中央。  

大理寺的官吏举着火把纷纷走入这处院子,警惕着四周,也警惕着这些吐蕃人。  

看来这一次闹得不小,不仅刺客死了不少,连平日里护在松赞干布身边的熟面孔都死了几个。  

现在松赞干布身边的人,比以前更少了。  

禄东赞用吐蕃语大喝一声,钦陵以及一众吐蕃人纷纷退后,放任唐人的官吏进来。  

上官庭芝眼神示意,一群官吏便走入了这处宅院的各个房间,开始搜查。  

“职责所系,这是必要的查问,长安城很久没有命案了,不查清楚下官不好与朝中交代。”  

松赞干布缓缓点头。  

“这书信似乎是要交给赞普?”  

禄东赞接过书信,看了一眼便神色恼怒,又交给了赞普。  

松赞干布看到书信剧烈咳嗽了起来,身体都为之颤抖。  

禄东赞愤然道:“我要回吐蕃,我要杀了茹来杰。”  

唐使前往天竺之时遭遇劫掠之后,茹来杰便去驰援了,他与唐军将领共同打仗。  

起初在长安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王玄策的一万人打不过阿罗那顺的四十万大军。  

松赞干布看着书信的内容,都是茹来杰对朝中将领的讲述,并且还说了吐蕃未来的事宜。  

可其中最不该有的是…茹来杰要在吐蕃再立赞普。  

禄东赞愤怒道:“他是吐蕃受人尊敬的智者,他竟然敢这么做!”  

松赞干布还在咳嗽着,书信已从手中滑落,好一会儿直到脸色都咳红了,这才缓过气来。  

唐蕃之交的前提就是吐蕃赞普需要留在长安。  

“他是个野心家,他早晚会自食恶果。”松赞干布拉住就要冲出去的禄东赞,又笑道:“我还没死,唐人与天可汗也不会让我死。”  

又有人来禀报道:“颜少尹,查问了近日值守的十位城门郎,他们是元宵夜里进入长安。”  

一众唐人官吏皆是神色难堪,元宵欢庆之时,看来往后每次解除宵禁都要好好盘问了。  

数十条人命,虽说都是吐蕃人,这件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不论怎样,京兆府,大理寺,长安各卫府都难辞其咎。  

松赞干布道:“大理寺与京兆府能否不过问?”  

还未等眼前的人回话,松赞干布又强调道:“这是我们吐蕃自己的事,与唐人无关。”  

颜勤礼道:“若不发生在长安城也就罢了,可眼下另当别论。”  

松赞干布闭着眼,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此事我只与天可汗当面说。”  

“好,我等会禀报朝中,在陛下送来旨意之前,在这里的一应人等都不得出入。”  

“好。”  

松赞干布与禄东赞答应了。  

如此大规模的刺杀,不可能说算就算了,更别说事涉唐蕃之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