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新帝临朝(2/3)
妨,其实丈人是一个好人。”
“妾身准备好了饭菜。”
不知不觉已是午时了,李承乾也这才觉得有些饿了,夫妻俩一起走出新殿。
正月初一的这一天,冻雨刚过又下了雪。
长孙无忌看到了陛下让人带来的国策,便让人叫来了褚遂良,将他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赵国公乃是如今的太尉,是朝中的辅政大臣,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褚遂良挨着骂,低着头。
“你好大的胆子!你知道这份国策被外人看到,会有什么后果吗?”
褚遂良忙解释道:“陛下…”
“你住口!”长孙无忌指着他呵斥道:“你还敢提陛下?如今陛下这才登基多久,如此国策若告知天下,这天下岂不大乱?”
褚遂良垂头不语。
这份国策也并不是说现在就要用,只是告知陛下。
心中尽管委屈,褚遂良也只能忍着,赵国公身为辅政大臣,又是当今陛下的舅舅。
若有国事,让赵国公过问也是情理之中。
长孙无忌生气的并不是这份国策有多么地激进,反倒是他褚遂良绕过了自己这位太尉,私自递交国策。
这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长孙无忌将其喝骂了一番之后,就让人离开了。
风雪呼啸在朱雀大街上,褚遂良刚从赵国公的府邸迈步出来,就见到了站在街对面的许敬宗。
没想到对方还在笑着招手。
褚遂良板着脸走上前,道:“你是在笑话我吗?”
许敬宗拍着他的肩膀道:“就知道陛下会将你的国策交给赵国公,你太着急了。”
“为社稷长治久安,这点事算什么?”
许敬宗道:“你可知陛下为何要将这份国策交给赵国公?若国策写得不好,陛下也大可以搁置不予理会的。”
“为何?”
“因陛下自知年少,赵国公又是陛下的舅舅,陛下是晚辈受舅舅教导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为了安朝臣之心,让朝臣不觉得当今陛下是一位刚愎自用的人,所以呀,陛下圣明!”
许敬宗见他神色缓和了不少,又道:“其实在下也递交了一份国策,为何没被送到赵国公府邸?”
“为何?”
“因为在下的国策交给了英公。”
“老狐狸!”褚遂良从牙缝中蹦出了三个字。
许敬宗还颇为享受的道:“赵国公会呵斥你,但陛下不但不会呵斥你,反而会赏识你。”
“就因你跟随陛下多年?就如此揣测?”
许敬宗道:“赵国公在朝中坚持不了几年的,陛下会让他告老的。”
褚遂良也若有所思。
“走,共饮!”
褚遂良一甩衣袖,快步离开。
许敬宗板着脸,道:“不识好歹。”
也自顾自朝着街道的另一头走去。
武德年间平定中原,贞观年间几番开疆拓土,李唐的基业落在了这位新帝手中,这是一份极为庞大的家业。
乾庆元年,正月初三,这位新帝亲自去看望郑公。
乾庆元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李承乾与皇后陪着父皇与母后来到了北苑之外,新建设的一处村子。
李承乾走在父皇身侧。
李世民道:“你是不愿意将孩子养在深宫中?”
李承乾揣着手望着四下的田地,还有新修的村子,这座村落几乎是在几天之间拔地而起的。
李唐的皇帝依旧没有在龙首原建设皇宫,而是在这里建设了一座如同禁地般的北苑与一座村落。
李承乾道:“父皇的百骑以后都会住在这个村子,他们除了保护父皇也会带着家眷保护这里。”
看着奔跑在田地的儿子,李承乾道:“劳烦父皇,多带他走走。”
李世民低声道:“朕会的。”
“儿臣去看望过郑公,东阳也尽力了,现在的郑公何时会过世都不奇怪,他老人家至少不会觉得疼痛,若在睡梦中过世也挺好的。”
李世民的脚步停下。
小鹊儿道:“爹,爷爷,我想去姑姑那里读书。”
李承乾笑道:“好呀,北苑有着如今最厉害的知识。”
李承乾继续与父皇说着话,两位皇帝并肩走在田地边,长孙皇后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笑容,道:“婉儿,这是母后见过最美丽的景色。”
她挽着母后的手,“嗯。”
与父皇说着往后的大唐的治理,大唐的第一次奋进是开疆拓土,那么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就会是大唐迈向一个蓄养国力的巅峰,这个巅峰在于生产力与财富,还有人口。
虽说数十年后的下一次巅峰在哪里?恐怕还要追寻很长一段时间。
况且提振生产力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缺乏便是一个壁垒。
李承乾接着道:“儿臣想要扩大崇文馆的规模,建立一个独立的官衙。”
“三省六部之内,再建设一个?”
“儿臣不打算这么做,以后的崇文馆要建设在长安城之外,并且只受御史台监察,只受中书省安排,在三省六部之外,崇文馆需要培养夫子,调度支教,还有书籍。”
“儿臣还会建设一个更大的印书作坊,让书籍能够更快更多地印制,并且大量地制造纸张。”
李世民安静地听着儿子接下来的安排,听多了也有些累了,便坐下来,打算小睡片刻。
百骑将士们纷纷带着妻小也进入了这处
“妾身准备好了饭菜。”
不知不觉已是午时了,李承乾也这才觉得有些饿了,夫妻俩一起走出新殿。
正月初一的这一天,冻雨刚过又下了雪。
长孙无忌看到了陛下让人带来的国策,便让人叫来了褚遂良,将他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赵国公乃是如今的太尉,是朝中的辅政大臣,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褚遂良挨着骂,低着头。
“你好大的胆子!你知道这份国策被外人看到,会有什么后果吗?”
褚遂良忙解释道:“陛下…”
“你住口!”长孙无忌指着他呵斥道:“你还敢提陛下?如今陛下这才登基多久,如此国策若告知天下,这天下岂不大乱?”
褚遂良垂头不语。
这份国策也并不是说现在就要用,只是告知陛下。
心中尽管委屈,褚遂良也只能忍着,赵国公身为辅政大臣,又是当今陛下的舅舅。
若有国事,让赵国公过问也是情理之中。
长孙无忌生气的并不是这份国策有多么地激进,反倒是他褚遂良绕过了自己这位太尉,私自递交国策。
这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长孙无忌将其喝骂了一番之后,就让人离开了。
风雪呼啸在朱雀大街上,褚遂良刚从赵国公的府邸迈步出来,就见到了站在街对面的许敬宗。
没想到对方还在笑着招手。
褚遂良板着脸走上前,道:“你是在笑话我吗?”
许敬宗拍着他的肩膀道:“就知道陛下会将你的国策交给赵国公,你太着急了。”
“为社稷长治久安,这点事算什么?”
许敬宗道:“你可知陛下为何要将这份国策交给赵国公?若国策写得不好,陛下也大可以搁置不予理会的。”
“为何?”
“因陛下自知年少,赵国公又是陛下的舅舅,陛下是晚辈受舅舅教导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为了安朝臣之心,让朝臣不觉得当今陛下是一位刚愎自用的人,所以呀,陛下圣明!”
许敬宗见他神色缓和了不少,又道:“其实在下也递交了一份国策,为何没被送到赵国公府邸?”
“为何?”
“因为在下的国策交给了英公。”
“老狐狸!”褚遂良从牙缝中蹦出了三个字。
许敬宗还颇为享受的道:“赵国公会呵斥你,但陛下不但不会呵斥你,反而会赏识你。”
“就因你跟随陛下多年?就如此揣测?”
许敬宗道:“赵国公在朝中坚持不了几年的,陛下会让他告老的。”
褚遂良也若有所思。
“走,共饮!”
褚遂良一甩衣袖,快步离开。
许敬宗板着脸,道:“不识好歹。”
也自顾自朝着街道的另一头走去。
武德年间平定中原,贞观年间几番开疆拓土,李唐的基业落在了这位新帝手中,这是一份极为庞大的家业。
乾庆元年,正月初三,这位新帝亲自去看望郑公。
乾庆元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李承乾与皇后陪着父皇与母后来到了北苑之外,新建设的一处村子。
李承乾走在父皇身侧。
李世民道:“你是不愿意将孩子养在深宫中?”
李承乾揣着手望着四下的田地,还有新修的村子,这座村落几乎是在几天之间拔地而起的。
李唐的皇帝依旧没有在龙首原建设皇宫,而是在这里建设了一座如同禁地般的北苑与一座村落。
李承乾道:“父皇的百骑以后都会住在这个村子,他们除了保护父皇也会带着家眷保护这里。”
看着奔跑在田地的儿子,李承乾道:“劳烦父皇,多带他走走。”
李世民低声道:“朕会的。”
“儿臣去看望过郑公,东阳也尽力了,现在的郑公何时会过世都不奇怪,他老人家至少不会觉得疼痛,若在睡梦中过世也挺好的。”
李世民的脚步停下。
小鹊儿道:“爹,爷爷,我想去姑姑那里读书。”
李承乾笑道:“好呀,北苑有着如今最厉害的知识。”
李承乾继续与父皇说着话,两位皇帝并肩走在田地边,长孙皇后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笑容,道:“婉儿,这是母后见过最美丽的景色。”
她挽着母后的手,“嗯。”
与父皇说着往后的大唐的治理,大唐的第一次奋进是开疆拓土,那么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就会是大唐迈向一个蓄养国力的巅峰,这个巅峰在于生产力与财富,还有人口。
虽说数十年后的下一次巅峰在哪里?恐怕还要追寻很长一段时间。
况且提振生产力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缺乏便是一个壁垒。
李承乾接着道:“儿臣想要扩大崇文馆的规模,建立一个独立的官衙。”
“三省六部之内,再建设一个?”
“儿臣不打算这么做,以后的崇文馆要建设在长安城之外,并且只受御史台监察,只受中书省安排,在三省六部之外,崇文馆需要培养夫子,调度支教,还有书籍。”
“儿臣还会建设一个更大的印书作坊,让书籍能够更快更多地印制,并且大量地制造纸张。”
李世民安静地听着儿子接下来的安排,听多了也有些累了,便坐下来,打算小睡片刻。
百骑将士们纷纷带着妻小也进入了这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