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新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余的人都各自有了安排。  

除夕时,陛下与皇后都将这些事安排好了,将整个皇宫与天下都交给了这位新帝。  

今夜有人无眠,有人睡得安宁。  

深夜,李承乾看着眼前的皇宫舆图,吩咐道:“父皇当初挑选的百骑禁军也派往父皇身边吧,往后在外面建设一个村子,保护父皇与母后,还有太子的安全。”  

“喏。”  

内侍老陈又递上一张纸,道:“陛下,这是现在的宫里的殿宇图,是否要做增改。”  

现在的长安皇宫内,往后东宫会一直空置着,倒也不用再建设了。  

李承乾将几座殿宇改了名字,随后也就作罢了。  

见陛下没有要新设殿宇或者改建殿宇的想法,内侍了然。  

夜色已深了,冷风从殿外吹入。  

内侍老陈带着余下的人全部退去了两仪殿,关上了殿门。  

李承乾一个人坐在烛台边,看着来年的科举安排。  

“想要什么封号呀。”  

闻言,本来就没有睡意的小鹊儿这才走过来,她乖巧坐在边上,道:“女儿也不知道该要什么封号。”  

李承乾笑道:“你是长公主怎么能没有封号?”  

言罢,李承乾从一旁的书籍上拿出一卷书,这是宗室早就备选好的公主封号,将其铺在桌上,道:“你挑一个。”  

小鹊儿的手指在一个个公主封号下掠过,最后停在了安定二字,她道:“女儿也不知道好不好,若合适就这个了。”  

李承乾揽着女儿道:“你喜欢这个封号?”  

“嗯,安定!愿天下安定。”  

“明日就让人告知宗室封你为安定公主。”  

小鹊儿便高高兴兴地去洗漱入睡了。  

翌日,天刚亮的时候,又下起了冻雨,李承乾走在皇宫中。  

宁儿撑着伞陪在一旁。  

现在的皇宫比以往更安静了,好多人都离开了。  

登基大典之后,长安解除了宵禁,庆贺三日,这是父皇的旨意。  

李承乾看着一座殿宇的门匾被换下,换成了新殿二字。  

兴庆殿改成了新殿。  

李承乾有些恍惚,现在自己是这座皇宫的主人,也是这个天下的皇帝了。  

这种感觉来得很突然,又觉得像是从梦中惊醒一般。  

长安城内,如今天已大亮,昨夜的欢庆之后朱雀大街乱糟糟的,京兆府早早就安排人清理朱雀大街,阿史那贺鲁穿着一身粗布衣裳,手拿着扫把满腹不情愿。  

京兆府官吏喝道:“扫地!”  

如此,阿史那贺鲁这才开始清扫。  

好歹,当年他也是西域一大部族的可汗,没想到被押送到长安城之后,竟然成了一个扫大街的。  

又有一队队官兵从朱雀大街匆匆出城,出城的人不少,甚至还有突厥人与西域人。  

阿史那贺鲁好奇问道:“这是去做什么?”  

京兆府的官吏低声道:“陛下有旨命突厥,漠北,回鹘人捉拿阿史那车鼻。”  

再看看眼前这个人,那官吏斥道:“快去扫地。”  

阿史那贺鲁又不情愿地走到大街上,拿着扫帚似乎有点认命了。  

许敬宗如今官拜六部尚书之列,还身兼京兆府尹,已是朝中数得上号的人物。  

他来到京兆府门前。  

门吏连忙行礼道:“见过府尹。”  

许敬宗迈步走入官衙中。  

门吏跟在一侧,他也不明白为何今日明明休沐,府尹还会来京兆府内。  

正在京兆府值守的颜勤礼,吃着一碗汤饼,看到人来了,起身道:“府尹。”  

许敬宗看着挂在墙上的门匾,门匾上依旧写着恪尽职守四个字,回首看着桌上整齐堆放的奏章道:“这四个字真好呀。”  

“我等一直恪尽职守。”  

“没想到褚遂良也任职尚书了。”  

心中知道其实近些年来,这位新任的府尹与褚遂良关系特别不好。  

但这些年褚遂良的辛勤劳碌都看在眼中,他被升任民部尚书,好似也在情理之中。  

包括于志宁他们,也都得到了封赏。  

颜勤礼递上一卷文书道:“这是渭南送来的。”  

许敬宗拿过文书,看着上面的内容。  

颜勤礼一边解释道:“渭南的一批学子与一群士族子弟打了起来,动手的人还不少,还有一些人受伤了,双方斗殴的人数不少。”  

许敬宗蹙眉道:“这是近年来第几次这般斗殴?”  

颜勤礼回道:“有十余次了吧,不过…渭南县的几个乡长与县令都问话,是不是过了元宵在处置这些人。”  

本就是过年时节,又正值庆贺新帝登基。  

许敬宗吩咐道:“训斥一番,让他们做三个月的苦力,这么有精神打架,都给我去干苦力修淤地。”  

支教进行有近十年了,大致上也有八年,这些年确实培养了不少人,而且都是崇文馆的支教之策下培养的学子。  

受支教影响最大的就是关中子弟,现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是受崇文馆支教之下而学成的学子。  

这些人是现在新帝以及科举制度最坚定的拥护者,也是支教之策最大的受益者。  

不过这一次斗殴事件,并没有关中士族的参与。  

许敬宗倒是松了一口气。  

有小吏匆忙而来,道:“许少尹,听闻褚遂良给殿…不!是陛下,他给陛下送去国策了。”  

闻言,许敬宗突然站起身,道:“国策?”  

“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