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虎牢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牢关的英姿。”  

李世民低声道:“有些人长什么样朕都忘了。”  

“爷爷忘什么了?”  

小於菟话语声从后方传来,他站在了爹爹与爷爷身边,望着虎牢关道:“这里不好看,没有洛阳与长安好。”  

李世民抱着这个孙子道:“你知道爷爷在这里抓了谁吗?”  

小於菟不解道:“谁呀。”  

“走,爷爷给你讲故事。”  

随后父皇对於菟说起当年的虎牢关大战。  

听到小於菟十分神往,惊喜声不断。  

李承乾揣着手站在黄河边,一艘大船就在河道上,英公正在让人收拾着,之后一段路顺着河道向东而行,几日间就可以过了郑州,趁着如今黄河水位正涨的季节,抵达山东地界。  

到了博州之后,距离泰山就很近了。  

这是英公规划的路线,也算是去山东的方便路径。  

此刻的博州,皇帝要去泰山封禅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博州。  

这是上官仪留在博州的第三年,而当初范阳卢氏的田赋案子至今查了七年。  

杜正伦来到上官仪身边,道:“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田赋案,没想到出了人命,朝中咬着不放这么多年,他们应该自乱阵脚了。”  

“其实当年的案子本不复杂,只是世家内部还在相互倾轧,这才会有这种事,都是公卿之后,却早已没了公卿之风。”  

上官仪站在黄河,现在正是博州的春季,河边的景色正好。  

杜正伦拿出一个小陶罐递上,道:“给你。”  

拿过这个小陶罐,上官仪揭开上方的盖子,看着罐内道:“酱菜?”  

“这是博州特有的酱菜,他们的酒水也好喝,不过好酒难求,这酱菜在下吃过许多次,买了之后给你带了一份。”  

上官仪道:“多谢了。”  

杜正伦望着黄河道:“陛下也快到山东了。”  

博州城内,一群人正在高呼道:“河北诸卿何错之有!朝中不给任何交代就将人杀了。”  

“当今太子如此杀人,这天下岂有杀公卿之理。”  

“即便是公卿有罪,河北士族百年声望,岂能说杀就杀!”  

“待陛下到了山东,我等请命为河北士族讨个好名声。”  

这些话语李治听在耳中,此刻也怒火中烧。  

张柬之劝道:“晋王殿下,万万不可冲动。”  

李治甩开张柬之的手,大声道:“你们凭什么议论当今太子!”  

对方朗诵声道:“你又是什么人?”  

“小子!我等受公卿之命,为世代公卿请命,你们好不晓事。”  

“也对,当今太子杀人不眨眼,我等更应该劝谏当今陛下。”  

看着眼前数十个人,在博州的阴云下,李治怒声道:“柬之,慎弟,仁杰!我们上!”  

四个少年人大喝一声,冲入对方人群,当即就与这些人打了起来。  

在街道另一侧的程处默就要跑去帮忙,李景恒当即拦住他,“不要轻动。”  

“难道就看着…”  

他还未说完,李景恒神色严肃地道:“不要忘了我们的身份。”  

程处默这才作罢,如果这件事有东宫右率的人参与,一旦闹大了,就不好收拾了。  

那些叫嚣着要为河北士族恢复名誉,要向陛下请命。  

这些人哪里是什么士族子弟,都是冒充的,前来造势吸引真正的士族子弟加入请命的队伍中。  

他们分明就是一群地痞,若真是士族子弟倒好对付了。  

一旦他们得知有东宫右率的人在这里,牵连到太子就更不好收拾。  

程处默虽说向来办事粗心,可他心里知道轻重,也就罢手了。  

李景恒看着以晋王为首的四个少年人,面对十数人,在斗殴中不落下风,眼神中多有欣赏之色。  

护卫晋王的侍卫早已冲了上去,这些地痞伤不了晋王分豪。  

李治大声道:“男子立于天地间,自当为家为国,哪怕为自己,可尔等奈何从贼!”  

大雨自阴云落下来,李治怒声道:“你们爹娘生养你们,就是让你们为贼叫屈的吗!”  

当这些地痞被晋王的侍卫拿下,他们都被押倒在地,街道上也安静了下来。  

晋王的怒吼声在街巷回荡,甚至还有些许回音。  

李慎手里还拿着棍子,张柬之也才从地上狼狈地站起身。  

博州的守备官吏脚步匆匆而来,站在雨中行礼道:“晋王殿下,纪王殿下。”  

不多时上官仪踩着路面上的积水,匆匆而来。  

几个博州的官吏再一次行礼道:“上官御史。”  

“发生什么事了?”  

李慎将这里发生的事说了一遍,狄仁杰猜测道:“这些人多半是被人唆使的。”  

上官仪看着眼前这些被押在地上的狼狈众人,道:“全部拿下,带回去审问,这件事博州不用管了。”  

博州的官吏皆是惶恐行礼。  

晋王与纪王在博州这般遭遇,博州众官吏的脑袋恐怕留不久了。  

李治道:“多谢上官御史相助。”  

“晋王殿下,纪王殿下但凡有需,尽可告知臣。”  

李慎又道:“这些地痞事先并不知我等身份,只是听闻此地有人聚集要为河北士族请命,晋王兄一时恼怒,这才会出手。”  

上官仪闻言颔首,让官兵押着这些地痞离开。  

而博州的官吏,只能站在原地,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里的一切被御史控制。  

几番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