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整个太史监平日里也只有姑姑一个人。  

还未走到太史监,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学兵法的小於菟迎面撞到了一个人。  

他抬眼一看,惊喜道:“舅爷!”  

长孙无忌稍稍行礼道:“殿下。”  

小於菟笑道:“舅爷会兵法吗?”  

长孙无忌道:“会一些。”  

原本要去太史监的小於菟当即改变了主意,跟上了舅爷的脚步,走在皇城中,一路来到了中书省。此刻中书省内,有不少官吏在忙碌。  

小於菟那明亮的眼睛用力眨了眨,惊叹于这里堆积成一摞摞的书卷。  

长孙无忌走入中书省,便在上座坐下,准备处理今天的国事。  

一众官吏看到这位皇孙也纷纷行礼,小於菟坐在了舅爷身边,目光看着桌上的文书,颇为吃惊。  

他抬头问道:“舅爷,大唐的国事都是在这里处置的吗?”  

长孙无忌笑着点头,说话间就批复了一份文书,又道:“当年太子殿下就是坐在这里学政观政,三五日间太子殿下就能处置别人需要忙一个月的政务。”  

“家父当真这般厉害?”小於菟迟疑道:“难怪我天赋异禀。”  

长孙无忌接着道:“不过学政观政是一件很枯燥且耗费心神的事。”  

小於菟拿起一卷厚厚的卷宗,入眼看到的是许多文字,他又眨了眨眼,道:“舅爷,这上面写着的是什么?”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解释道:“这是新罗送来的国书,说是在东海的倭人派来使者,他们渡海来到大唐,是新罗使者金春秋举荐的。”  

小於菟掰着手指数着,“高句丽人,突厥人,西域人,吐蕃人,南诏人,倭人…”  

长孙无忌感到欣慰,看来东宫平日里一定有悉心教导的。  

“当年太子殿下在这里学政一学就是一整天,时常问老夫政事,在参知政事之余,还要治理关中,如此十余年。”  

小於菟道:“家父如此勤勉,於菟定效仿之。”  

长孙无忌点头,没再理会他,继续处理着今天的国事。  

少顷,再侧目看去,见到这位皇孙不知道何时,已趴在一堆文书上睡着了,口水还流淌着。  

长孙无忌摇头一笑。  

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也不知是时辰了,外面还是阳光明媚,小於菟揉了揉眼道:“舅爷?”  

长孙无忌又是点头。  

他挠了挠有些乱糟糟的头发,用袖子擦了擦口水,目光呆滞地坐在一堆卷宗上。  

皇孙像是睡醒了,又像是没睡醒。  

好一会儿之后,他终于站了起来,痛快地伸了一个懒腰,而后大步离开。  

本来在议京兆府改制后,长孙无忌的心情很不好,因为这件事又一次因京兆府不想让权,故而作罢。  

对此,长孙无忌对东宫太子放任许敬宗的行为是有些不满的。  

但今天看到了皇孙,此刻的心情却格外的好。  

五岁的小於菟每天都很忙,每天早晨都要听四贤讲课,午后用了饭才能有一些自己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可以自由玩闹,只要不闯祸。  

到了夜里,小於菟就要学写字,这大概就是他一天的全部生活,偶尔能够放假玩一整天。  

夜里,李承乾看着舅舅书写的奏疏,这是今天许敬宗与褚遂良在乾阳殿的议事结果。  

还要按照这份议论结果,书写着往后的规划。  

小於菟与小灵鹊一左一右的坐在爹爹身边,也提着笔,照着欧阳询的字帖学写字。  

四四方方的正楷字,在儿女手中写得歪七扭八。  

父,子,女儿三人坐在一张长长的桌边,各自手中提着笔正在书写着。  

安静的家中,苏婉看到这和谐的一幕,面带笑容的看着书。  

宁儿拿着账册走入殿内,见到这一幕也是放轻了脚步。  

“啊…”小於菟一声长长的哈欠打破了这片宁静,他搁下笔,道:“爹,娘…我困了。”  

李承乾道:“去睡吧。”  

“嗯。”小於菟精神萎靡地去洗漱。  

翌日的早朝上,许敬宗面对以褚遂良为首的一众官吏正在对峙着。  

中书省想要瓜分京兆府的权力,许敬宗自然是不轻易让渡。  

别看许敬宗在朝堂上只有孤身一人,他面对中书省数十人的问话,丝毫不落下风。  

李世民黑着脸听大殿内的争吵,已觉得烦了。  

李承乾则是面带笑容,许敬宗清晰的认识到朝中六部的繁杂,京兆府下若仅仅只是拆分给六部,那拆了等于没拆,京兆府的作用就不在了,一切政务又回到了以往的三省六部流程,反而没有了原本京兆府的高效与便捷。  

许敬宗知道朝中旧制的冗余与麻烦,他也体会过现在的京兆府办事有多么便利,他不会让京兆府重走老路。  

一种是旧的朝中结构,而京兆府则是一种更新的结构。  

毕竟现在的朝中六部,很少有主观的调动性。  

京兆府最大的优势,便是自主地调动性,能够迅速进入各地,迅速接手地方的事。  

在谁归谁管的大事上,许敬宗的态度很坚定的直属太子。  

眼看双方争执不休,李承乾站出朝班,朗声道:“许少尹。”  

许敬宗连忙行礼道:“臣在。”  

“京兆府与中书省安排人手,前往各县各乡询问乡民所需,具体事宜要具体去办,各方面都要询问,征调各县人手,询问乡民有何所需。”  

“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