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唐的天人三问(2/3)
应付朝中之事的准备。
一旦有事,随时穿上官服处理朝政,所谓休沐不休息,便是这个道理。
经过与谷那律老先生在洛阳东城门的谈话,君臣两人在大唐支教书籍编排上也有了方向。
李承乾坐在贞观殿看着老先生让人送来的书卷。
李唐王朝,皇帝家也就是李家的祖宗是道祖他人家,因此在教导与编排上,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道门的味道。
李承乾打开书的第一页,就是自强,卫国与安民。
这基本上就定下了这卷书的基调,往后崇文馆的支教事业就是以这卷书为主了。
之后便是如何保卫家国,如何安民的内容。
对这卷书的内容,李承乾还是很满意的,这是未来数十年中,崇文馆教书,教人育人的要领。
李承乾看完这卷书,对一旁的内侍吩咐道:“其中多加一些前隋末年的事迹,记住当初的艰辛,千万不要忘了如今的天下平定,又付出了多少,再将朝中的这些年平定西域,征战天山的事迹写上。”
“喏。”
从谷那律的角度上来说,多一些书籍上的学识会更好,但从储君或者皇帝的角度上来看,要广为传播的书籍除了要秉持正气,还要有为家国社稷有用的话语。
打心里,李承乾并不想用汉武帝刘彻的手段,大唐也没有天人三问。
即便是有,那也是对人世间的道理的辩证,永无止境地辩证。
即便这卷书不能成为天地立心这样的大作。谷那律老先生的第一篇就这么被太子殿下打回来了。
不过这位老人家并不气恼,他老人家很享受与太子的辩经过程。
一个老人家坐在崇文馆,当今太子坐在皇宫中,两人之间就这么保持着书信来往。
之后的时日,李承乾又将其打回了六次,一次次减少了繁重的内容。
甚至希望这位大儒将儒学的内容化繁为简,更加意简言赅。
除了张玄弼不敢吱声,这位大儒的其余弟子也来了洛阳,他们皆为老先生的事对太子不满。
张玄弼看向一旁的老师,这位大儒正面带笑容地看着太子送来的见解。
又听到弟子们的吵闹声,谷那律起身道:“你们不要吵了,历来成书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争执也是应该的。”
见老先生要离去,张玄弼跟上脚步道:“老先生这是要走了?弟子家中都已准备好房间。”
谷那律摇头道:“老朽习惯了与书籍为伴,枕着书籍,卧在书卷上入睡,崇文馆有很多书,很好。”
张玄弼亲自送着老先生离开。
临近腊月,李承乾又收到了父皇的军报,今年不能回来过年了,来年的朝贺与宗室诸多事,一概交给太子来主持。
为此,河间郡王李孝恭急匆匆来到了洛阳城,面见太子。
乾阳殿,李孝恭一路从长安赶来,便第一时间来见太子,来到了殿内。
殿内,太子殿下坐在上首一言不发。
李孝恭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
叔侄两人很为难,陛下出征也就算了,太上皇他老人家如今还在世,各地的宗室封王应该来向太上皇与太子朝贺。
往年如此,今年就算是陛下不在朝中,也应该如此。
可是,今年宗室诸王竟然一个都不来。
见太子还是不讲话,李孝恭不悦道:“岂有此理,他们真是岂有此理。”
李承乾感慨道:“恐怕今年的腊月,会是往年以来最冷清的。”
李孝恭道:“这些人都应该去西域种树!”
李承乾又道:“他们毕竟都是父皇的兄弟姐妹呀。”
兄弟姐妹又如何,这位太子还是说拿下就拿下,李元婴,李元祥的下场如何?
还有蒋王、虢王如今还被软禁在宗正寺,两年了,凄凉至此。
“皇叔?”
“殿下请讲。”
“你说孤的叔叔与姑姑们,是不是都担心会有来无回?”
李孝恭道:“殿下贤明,臣这就去安排人手,到各家询问,问问他们,如何不来朝贺?”
各路宗室王为何不敢来洛阳,其中缘由也很明朗,这位东宫太子实在太残酷。
小时候的太子是多么地纯良又和善,现在的东宫太子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
不说江王与滕王的事,光是河北之事,这位太子杀了一千余人,流放了四千多人。
洛阳城前的血,洗都洗不干净。
西域的树,种都种不完。
河西走廊以西形成了一片广袤的胡杨林。
这位太子还要让人继续种树,一直种到沙州与瓜州。
东宫储君已成了宗室诸王的心中阴影。
李承乾揣着手走到殿外,“皇叔。”
李孝恭站在一旁,神色颇为恼怒,“殿下,臣这就去…”
“不用了去打扰他们,不来就不来吧,”
“臣明白了,那么往后的年份,他们也不用再来了。”
“皇叔啊,强硬让他们来一趟,这也不好,孤担心…”
“殿下不用担心,有臣在,臣定当为太上皇尽孝。”
“孤担心的不是这个,担心若强硬让他们来朝贺,恐这些叔叔与姑姑在来洛阳的路上,忧惧而死。”
李孝恭的脚步僵硬在原地。
李承乾又道:“或许不会这样,也不至于忧惧,可万一呢?哪怕只有一个,让孤如何与父皇解释。”
走了两步,见人站在后方不走动,李
一旦有事,随时穿上官服处理朝政,所谓休沐不休息,便是这个道理。
经过与谷那律老先生在洛阳东城门的谈话,君臣两人在大唐支教书籍编排上也有了方向。
李承乾坐在贞观殿看着老先生让人送来的书卷。
李唐王朝,皇帝家也就是李家的祖宗是道祖他人家,因此在教导与编排上,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道门的味道。
李承乾打开书的第一页,就是自强,卫国与安民。
这基本上就定下了这卷书的基调,往后崇文馆的支教事业就是以这卷书为主了。
之后便是如何保卫家国,如何安民的内容。
对这卷书的内容,李承乾还是很满意的,这是未来数十年中,崇文馆教书,教人育人的要领。
李承乾看完这卷书,对一旁的内侍吩咐道:“其中多加一些前隋末年的事迹,记住当初的艰辛,千万不要忘了如今的天下平定,又付出了多少,再将朝中的这些年平定西域,征战天山的事迹写上。”
“喏。”
从谷那律的角度上来说,多一些书籍上的学识会更好,但从储君或者皇帝的角度上来看,要广为传播的书籍除了要秉持正气,还要有为家国社稷有用的话语。
打心里,李承乾并不想用汉武帝刘彻的手段,大唐也没有天人三问。
即便是有,那也是对人世间的道理的辩证,永无止境地辩证。
即便这卷书不能成为天地立心这样的大作。谷那律老先生的第一篇就这么被太子殿下打回来了。
不过这位老人家并不气恼,他老人家很享受与太子的辩经过程。
一个老人家坐在崇文馆,当今太子坐在皇宫中,两人之间就这么保持着书信来往。
之后的时日,李承乾又将其打回了六次,一次次减少了繁重的内容。
甚至希望这位大儒将儒学的内容化繁为简,更加意简言赅。
除了张玄弼不敢吱声,这位大儒的其余弟子也来了洛阳,他们皆为老先生的事对太子不满。
张玄弼看向一旁的老师,这位大儒正面带笑容地看着太子送来的见解。
又听到弟子们的吵闹声,谷那律起身道:“你们不要吵了,历来成书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争执也是应该的。”
见老先生要离去,张玄弼跟上脚步道:“老先生这是要走了?弟子家中都已准备好房间。”
谷那律摇头道:“老朽习惯了与书籍为伴,枕着书籍,卧在书卷上入睡,崇文馆有很多书,很好。”
张玄弼亲自送着老先生离开。
临近腊月,李承乾又收到了父皇的军报,今年不能回来过年了,来年的朝贺与宗室诸多事,一概交给太子来主持。
为此,河间郡王李孝恭急匆匆来到了洛阳城,面见太子。
乾阳殿,李孝恭一路从长安赶来,便第一时间来见太子,来到了殿内。
殿内,太子殿下坐在上首一言不发。
李孝恭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
叔侄两人很为难,陛下出征也就算了,太上皇他老人家如今还在世,各地的宗室封王应该来向太上皇与太子朝贺。
往年如此,今年就算是陛下不在朝中,也应该如此。
可是,今年宗室诸王竟然一个都不来。
见太子还是不讲话,李孝恭不悦道:“岂有此理,他们真是岂有此理。”
李承乾感慨道:“恐怕今年的腊月,会是往年以来最冷清的。”
李孝恭道:“这些人都应该去西域种树!”
李承乾又道:“他们毕竟都是父皇的兄弟姐妹呀。”
兄弟姐妹又如何,这位太子还是说拿下就拿下,李元婴,李元祥的下场如何?
还有蒋王、虢王如今还被软禁在宗正寺,两年了,凄凉至此。
“皇叔?”
“殿下请讲。”
“你说孤的叔叔与姑姑们,是不是都担心会有来无回?”
李孝恭道:“殿下贤明,臣这就去安排人手,到各家询问,问问他们,如何不来朝贺?”
各路宗室王为何不敢来洛阳,其中缘由也很明朗,这位东宫太子实在太残酷。
小时候的太子是多么地纯良又和善,现在的东宫太子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
不说江王与滕王的事,光是河北之事,这位太子杀了一千余人,流放了四千多人。
洛阳城前的血,洗都洗不干净。
西域的树,种都种不完。
河西走廊以西形成了一片广袤的胡杨林。
这位太子还要让人继续种树,一直种到沙州与瓜州。
东宫储君已成了宗室诸王的心中阴影。
李承乾揣着手走到殿外,“皇叔。”
李孝恭站在一旁,神色颇为恼怒,“殿下,臣这就去…”
“不用了去打扰他们,不来就不来吧,”
“臣明白了,那么往后的年份,他们也不用再来了。”
“皇叔啊,强硬让他们来一趟,这也不好,孤担心…”
“殿下不用担心,有臣在,臣定当为太上皇尽孝。”
“孤担心的不是这个,担心若强硬让他们来朝贺,恐这些叔叔与姑姑在来洛阳的路上,忧惧而死。”
李孝恭的脚步僵硬在原地。
李承乾又道:“或许不会这样,也不至于忧惧,可万一呢?哪怕只有一个,让孤如何与父皇解释。”
走了两步,见人站在后方不走动,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