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不是当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发皆白的老者,看着也年过七旬了。  

“臣郑元璹,拜见陛下。”他走入大帐内,便要行礼。  

李道宗见状连忙上前去扶。  

长年在中书省学政并且参与政事时候,李承乾翻看过武德年间的卷宗,要不是看过那些卷宗,当真不知郑元璹其人的事迹。  

当年几次出使突厥,在武德年间为唐与突厥之间的冲突得到缓和,是个不可多得的外交之才。  

也有了这位卷宗上所留下的话语,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论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而如今六畜疲敝,人亦皆菜色,不出三年,必当覆灭。”  

正是这位老先生对父皇所言一语中的,之后大唐果然覆灭了颉利。  

而这也正是这位老先生几次出使,甚至陪在颉利身边数年,才寻得时机。  

也在当年,他老人家与父皇说了这些话,令朝中明白突厥看似强大的外表下,实则虚弱。  

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唐军出征大胜而归。  

若说谋算万全之计,决胜千里之外大多都有些不切实际。  

但总有人为决胜千里之外,身先士卒,在为此奔波,为胜利寻得先机。  

郑元璹当年跟随杨广出征高句丽,他深知在辽水作战的条件。  

“陛下,此番东征还望三思。”  

郑元璹说出了第一句话,也是为了劝谏。  

大帐中的众将领沉默。  

李世民感慨道:“郑老先生,高句丽几次犯中原疆域,若不出兵征讨,世人如何看待朕?”  

郑元璹抿着嘴,垂下了眼神,作揖行礼,不再多言。  

安静了片刻,苏定方站在大营外,朗声道:“陛下,全军整训完毕,还请陛下巡视。”  

“好。”  

李世民重重应了一声,起身领着众将走出营帐。  

在大营的东面,聚集着大军,李承乾跟在众将领一侧,而郑元璹老先生一直跟在父皇的身后。  

看样子似乎还在与父皇交谈,话语声很低,也不知说了什么。  

鼓声从远处传来,战马嘶鸣声不断,在大营的前方,李承乾见到了由两万余人排列整齐的一个个队伍。  

与父皇一起站在点将台上,目光望去,是一大片呜呜泱泱的唐军,旌旗飘扬,猎猎作响。  

“令旗!”苏定方大喝道。  

王玄度将令旗递上。  

苏定方挥舞令旗,鼓声再一次擂动,大军开始移动。  

当台下的大军再一次站定,苏定方朗声念着出征将领的名字,李承乾见父皇起身往点将台走去,便快步跟上。  

其实皇帝巡视大军,有很多种方式。  

而现在的这位皇帝则是选择走下点将台,近距离去看将士们的面貌。  

李承乾跟在父皇身侧,走入一列列的队伍中,军中将卫府改制成折冲府之后,二十岁以下的男子是不能入卫府的。  

因此如今放眼看去,大多数都是年岁在三十到四十之间的将士,鲜有面色清秀没有胡子的。  

李世民走到一个士卒前,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又走到另一个士卒前,李世民将他原本有些松垮的甲胄用力收紧。  

皇帝与太子就这样安静地走在大军中,军中上到将军,下到士卒都见到了当今陛下与当今的太子殿下。  

此番出征是陛下的亲征,而此番出征将士们的粮草与辎重,也皆依仗这位太子。  

陛下是至高无上的。  

对于军中的绝大多数士卒来说,这位太子是神秘的,虽说东宫太子的传闻很多,想到不论是西征,还是北征,皆是这位太子主持将士们的粮草供给,并且绝不让前军饿肚子,更不会拖欠钱饷。  

太子门下的京兆府向来是照拂孤苦的老府兵,下令各县赡养老府兵,因此众将士对这位太子是多有敬意的。  

也是因在场的众多士卒的父辈,亦大多数都是老府兵。  

李承乾跟着父皇走到了大军的后方,在不远处有群情激动的民壮大声呼喊着:“陛下!陛下!”  

他们的喊声很大,李世民侧目看去,推开一旁的士卒阻拦,大步上前道:“诸位此来是何事。”  

有个中年民壮大声道:“还请陛下允许我等,跟随陛下东征高句丽!”  

又有民壮上前道:“陛下,我等不求悬官动赏,唯愿效死辽东!”  

“对,唯愿效死辽东!”  

听着众人的话语,李世民心潮澎湃,双手握拳看着自发要东征的乡民越来越多,四方的民壮正在朝着这里聚集,眼看拦在外围的士卒都要拦不住。  

“诸位,何故如此?”  

听到皇帝的问话,有人红着眼道:“陛下!家父战死辽东,我等只求收回其尸骨,为父报仇。”  

还有人站出来道:“陛下,我等随军出征不求钱饷,不求军功,只求为陛下,为社稷征战。”  

“陛下!家父战死辽东,家母郁郁而终,身为儿子不报此仇,如何立足天地间!”  

“不需陛下为我等筹备粮草,不需陛下为我等筹备军械,我等手持木棍,亦敢冲锋陷阵。”  

他们的话语很朴素,或许还有口齿不清,或者带着厚重的乡音,可众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话语。  

李世民看着众人,一时间竟言语哽咽。  

李承乾站在一旁,只是看着父皇的背过身,与苏定方吩咐了几句就离开了。  

苏定方命人记录下前来报名参战的各地民壮,依旧是军士待之,与军中士卒一样的待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