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佳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家事一直很平稳,除了照顾两个闹腾的孩子与家业,宁儿自然不担心苏婉如何安排外戚。  

只是对太子近来对付朝臣的方式,隐隐有些担忧,让人挺为难的。  

武功苏氏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家庭,苏亶是个老实且顺从的人。  

东宫太子三两句话,苏氏便觉得犯了什么重大的过错,外戚主母亲自来赔罪,说不定苏亶与苏勖两兄弟还要因此做好几场噩梦。  

苏婉是个好妻子,对一个皇帝来说,外戚越薄弱越好,对集权的皇帝来说影响就越小。  

相比于舅舅家的威望与权势,她们家显得薄弱了很多。  

当然了这种薄弱只是相对于与长孙氏比较,长孙家后方还有舅爷的渤海高氏。  

虽说是太子,但与舅舅后方的势力从未有过接触,真要说也只是舅爷那边仅仅只见过一面的高履行。  

武功苏氏是东汉时期的士族,留居北方之后便成了关中士族的代表之一。  

但经过几次动荡之后,家族势力已不如当年。  

而且武功苏氏的嫡女嫁入东宫为太子妃,所以太子一句话,武功苏氏就要震动许久,当然了与武功苏氏同为关中士族的还有京兆杜氏,在西魏几朝之间,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士族之一。  

李承乾拿起碗筷道:“不用担心。”  

宁儿将太子的钢笔重新组装好,安静坐在一旁,神色多有几分思量。  

一个谦逊好问的太子自然是好的,当太子想要清查地方的时候,朝中各部劝谏,但当太子向各部反问的时候,各部官吏纷纷觉得惭愧。  

这样的太子是盛气凌人的,令人不敢冒犯。  

说太子谦逊好问,也没有问题。  

以往的历朝历代,也没有人这么当太子的。  

再者说,太子要怎么当,现在的太子这么做是错的吗?  

那当然没有错。  

要说太子是不是太为难人了,自认博学的诸多朝臣们,也该好好想想,往后如何与这个大权在握的太子相处。  

用罢饭食,李承乾与宁儿一路走回东宫,听着她讲述现在东宫家业的种种,包括远在辽东的那几千顷地,还不知该如何处置。  

这个家远没有到能够无忧无虑的地步,皇帝家若是没有烦恼,要不就是皇帝成了圣人,要不就是天下人就死绝了。  

接下来的两天,朝中还在中秋佳节的休沐中。  

至今没有人能回答当初劝谏时的反问,好就好在太子殿下没有再追问。  

江王李元祥与滕王李元婴伏诛之后,掌握大权的李承乾又下了两道政令,收回蒋王与虢王的封地与王府,一应家产全部查没。  

江,滕,虢,蒋四王的封地全部被收回,并且家产查没。  

江王被流放,而后就死在了半道上,大理寺查到了行凶的人,只是那行凶之人因在牢中长时间利用不易察觉的毒香炉毒害江王,他自己也吸入了不少,大理寺找到他时,行凶之人也已奄奄一息,不出三天也死了。  

而滕王被押送去了西域,陛下也下令将诸多定刑之后的犯人押送往西域。  

虢与蒋王至今还被软禁在宗正府,在宗正寺少卿李崇义的看管下,等候太子殿下发落。  

一日不登上皇位,李承乾就觉得自己没有颜面去见舅爷。  

朝中的事不得不看着,中秋佳节休沐的最后一天。  

一家人又来到太液池,今晚的月亮很明亮,好像伸手就可以触及,巨大的月亮就在长城的上空,从太液池看去,明月就悬在玄武门的上方。  

一大群的孩子都在湖边玩闹着。  

今天魏王妃与吴王妃也来看望母后,一家几个女眷坐在一起说着话。  

宫女们端着一盘盘从岭南送来的水果,她们沿着湖面上的栈道走向湖中的水榭,在水榭内是皇帝父子四人。  

李恪道:“父皇,儿臣也想去征讨高句丽。”  

李世民看着远处的月亮沉默不语。  

李承乾与李泰剥着桔子,一边吃着。  

李恪又强调道:“父皇,高句丽弹丸之地,给儿臣五百兵可荡平之。”  

李承乾小声道:“青雀?你与恪弟说过?”  

李泰也用悄悄话回道:“问过。”  

“嗷…”  

李世民看着李恪有些郁闷,道:“这不是儿戏。”  

李恪正色道:“儿臣所言,绝不是儿戏。”  

李世民无奈一笑,说这个小子他还越发来精神了。  

注意到父皇的目光,李承乾满不在乎地道:“原来恪有这般心思,父皇啊…儿臣先前也不知。”  

李世民正色道:“恪儿,朕从未说过要东征。”  

“可…”  

“行了,往后你也不要在朕的面前说这种事。”  

李恪作揖道:“喏。”  

李承乾用拿起一只梨吃着,不远处正是李治与李慎正在做着果汁,唐朝是有果汁的,那是富贵人家才能享受地。  

只不过李治又造了一个类似榨汁机的东西,他将切好的梨放入一个木桶中,而后盖上盖子,摇动着一个把手。  

再将内部的绞碎的果肉全部倒出来,再用羊奶混合之后,果汁就制好了。  

高阳与清河一人捧着一个大碗,一口一口喝着刚搅拌出来的果汁。  

看李治还颇有成就感的样子,其实这种榨汁机一点都不好用,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果肉粉碎机。  

搅碎的果肉还是颗粒状的,费力不说还很费时。  

一旁健硕的宫女将水果放入一个碗中,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