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劝谏与反问(2/3)
惭愧。”
“无妨,治理天下就是要接受人们的意见与批评,孤不是听不得批评的人,还请刘尚书得空之后,重新写一份规划的奏章,我们早朝时可以好好议一议。”
“臣…”刘德威深吸一口气,回道:“臣领旨。”
等太子殿下离开了刑部,刑部众人这才重新走回来,纷纷问询太子都说了什么。
刘德威摆手让他们各自去忙,闭着眼正在思索,一言不发。
从刑部离开之后,李承乾又来到了吏部,如今舅舅不在这里,吏部的事都是新任的吏部侍郎张玄素在安排。
这位太子平时在中书省走动,鲜有来吏部。
因休沐,如今在吏部的人并不多,众人见到太子亲自来一趟,还是呆愣当场,纷纷觉得好奇。
张玄素正在看着今年要调派的官员名册,忽见太子到来,匆忙起身行礼。
这人从洛阳回到长安之后就在吏部任职侍郎。
没想到他这一回来,就在东宫太子打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就来劝谏。
丝毫不念安排他去洛阳的栽培之恩。
“殿下,臣…”
李承乾扫视着吏部官邸内,道:“这吏部确实比别的官邸都要宽敞,嗯…人手也更多,都说朝中吏部最忙,来这一趟孤也不会久留的。”
张玄素年过四十,心力早已不是当年,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为这个帝国奋斗多少年,眼下太子来了,自然是要尽心对待。
李承乾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见不是吏部的那一份,便将一叠奏章都拿了出来。
从中翻找出了张玄素劝谏的那一份。
这一幕看得吏部众人沉默无言。
他们也听说了昨晚有不少人劝谏太子殿下不要冲动行事,没想到昨晚刚劝谏,太子就这么找上门了。
这个距离皇位已极其近的太子,是这般行事的吗?
张玄素看着自己的劝谏奏章道:“殿下,臣所言有何不妥吗?”
“有啊。”李承乾收好其他几份奏章道:“你说如果大规模地清查,恐怕往后会没有人想要当官,人们通过科举入仕就是想要摆脱现状,换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虽说奏章上说得更隐晦一些,只是提及了为官为臣之道,还有科举的兴办不易,列举了从汉以来一直到隋的种种不易。
不过太子的解释也在理,自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如果做官了,反而过得更不好了,那还参加什么科举。
李承乾道:“孤大抵上可以理解为,在对官吏严苛对待下,会影响往后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
张玄素作揖道:“正是。”
“很多时候,京兆府提倡的是发现问题,既然发现了就要解决,就不能视而不见。”
张玄素回道:“臣有所耳闻。”
吏部内,一众官吏假装忙着手头上的事,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李承乾又将桌案的奏章推到他面前,抬首示意道:“看看这份奏章,你只提出了疑问,而不提解决的办法,这是不是属于偷懒了?还是在为难孤?”
“臣绝无此意呀!”
“孤喜欢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可光有意见可不好,还要有解决的办法,要不孤将张侍郎的意见拿出来,在朝堂上让大家议一议?”
张玄素神色了然道:“臣实在是…”
“那这样吧。”李承乾又道:“眼下就有一个议题,如何在清查官吏与地方的同时,保证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如何?”
“太子既兼领百官,太子所言便是旨意。”张玄素作揖道:“臣领命。”
李承乾满意地收好其余的奏章,“有劳了。”
“臣送殿下。”
“不用了,孤还要去下一家。”
张玄素送着太子出了吏部,便见到这位年轻气盛的储君一路朝着秘书监去了。
劝谏太子的群臣中,还有秘书监的苏亶,正是当今太子的岳丈,是太子妃的父亲。
昨晚太子殿下因一句话被群臣劝谏,这才第二天太子殿下就奔走朝中各部,一个接着一个地问询劝谏缘由。
这件事以一种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朝野。
其实太子的行事作风,朝臣们多数都是了解的,就算是新任或者是刚走入大唐官场的年轻人也所有耳闻。
只是没想到,就因几句劝谏,太子亲自登门问询。
每一个被太子问询过的臣子,皆是面如难色,又不敢多言,或有神色惭愧,无地自容。
就连太子的岳丈苏亶,都因劝谏的奏章,在太子的言说下羞愧得脸红。
这件事也像是一阵风吹到了皇帝与太上皇的耳边。
李渊侧卧在一块干净地大石头上,正在看着这个人到中年,年近五十的儿子钓鱼。
李世民提着鱼竿,耳边就是太监的讲述。
“他当真这么做了?”
“禀陛下,太子殿下正在御史台与几个御史谈着呢。”
已有半个时辰没见鱼上钩了,李世民烦闷地看着平静的湖面平日,承乾来这里钓鱼,这些鱼蠢得一条接着一条地咬钩,轮到自己这个皇帝来钓鱼,这里的鱼就跟成精了一样。
钓鱼是一件十分消磨心智的活动,李世民的暴脾气上来,想让人将太液池的水放干,将这里鱼全部杀了。
但很快,身为皇帝暂且忍下了这个冲动,李世民询问道:“各部官吏是何反应?”
太监又回道:“禀陛下,多数都是安静结束
“无妨,治理天下就是要接受人们的意见与批评,孤不是听不得批评的人,还请刘尚书得空之后,重新写一份规划的奏章,我们早朝时可以好好议一议。”
“臣…”刘德威深吸一口气,回道:“臣领旨。”
等太子殿下离开了刑部,刑部众人这才重新走回来,纷纷问询太子都说了什么。
刘德威摆手让他们各自去忙,闭着眼正在思索,一言不发。
从刑部离开之后,李承乾又来到了吏部,如今舅舅不在这里,吏部的事都是新任的吏部侍郎张玄素在安排。
这位太子平时在中书省走动,鲜有来吏部。
因休沐,如今在吏部的人并不多,众人见到太子亲自来一趟,还是呆愣当场,纷纷觉得好奇。
张玄素正在看着今年要调派的官员名册,忽见太子到来,匆忙起身行礼。
这人从洛阳回到长安之后就在吏部任职侍郎。
没想到他这一回来,就在东宫太子打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就来劝谏。
丝毫不念安排他去洛阳的栽培之恩。
“殿下,臣…”
李承乾扫视着吏部官邸内,道:“这吏部确实比别的官邸都要宽敞,嗯…人手也更多,都说朝中吏部最忙,来这一趟孤也不会久留的。”
张玄素年过四十,心力早已不是当年,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为这个帝国奋斗多少年,眼下太子来了,自然是要尽心对待。
李承乾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见不是吏部的那一份,便将一叠奏章都拿了出来。
从中翻找出了张玄素劝谏的那一份。
这一幕看得吏部众人沉默无言。
他们也听说了昨晚有不少人劝谏太子殿下不要冲动行事,没想到昨晚刚劝谏,太子就这么找上门了。
这个距离皇位已极其近的太子,是这般行事的吗?
张玄素看着自己的劝谏奏章道:“殿下,臣所言有何不妥吗?”
“有啊。”李承乾收好其他几份奏章道:“你说如果大规模地清查,恐怕往后会没有人想要当官,人们通过科举入仕就是想要摆脱现状,换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虽说奏章上说得更隐晦一些,只是提及了为官为臣之道,还有科举的兴办不易,列举了从汉以来一直到隋的种种不易。
不过太子的解释也在理,自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如果做官了,反而过得更不好了,那还参加什么科举。
李承乾道:“孤大抵上可以理解为,在对官吏严苛对待下,会影响往后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
张玄素作揖道:“正是。”
“很多时候,京兆府提倡的是发现问题,既然发现了就要解决,就不能视而不见。”
张玄素回道:“臣有所耳闻。”
吏部内,一众官吏假装忙着手头上的事,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李承乾又将桌案的奏章推到他面前,抬首示意道:“看看这份奏章,你只提出了疑问,而不提解决的办法,这是不是属于偷懒了?还是在为难孤?”
“臣绝无此意呀!”
“孤喜欢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可光有意见可不好,还要有解决的办法,要不孤将张侍郎的意见拿出来,在朝堂上让大家议一议?”
张玄素神色了然道:“臣实在是…”
“那这样吧。”李承乾又道:“眼下就有一个议题,如何在清查官吏与地方的同时,保证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如何?”
“太子既兼领百官,太子所言便是旨意。”张玄素作揖道:“臣领命。”
李承乾满意地收好其余的奏章,“有劳了。”
“臣送殿下。”
“不用了,孤还要去下一家。”
张玄素送着太子出了吏部,便见到这位年轻气盛的储君一路朝着秘书监去了。
劝谏太子的群臣中,还有秘书监的苏亶,正是当今太子的岳丈,是太子妃的父亲。
昨晚太子殿下因一句话被群臣劝谏,这才第二天太子殿下就奔走朝中各部,一个接着一个地问询劝谏缘由。
这件事以一种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朝野。
其实太子的行事作风,朝臣们多数都是了解的,就算是新任或者是刚走入大唐官场的年轻人也所有耳闻。
只是没想到,就因几句劝谏,太子亲自登门问询。
每一个被太子问询过的臣子,皆是面如难色,又不敢多言,或有神色惭愧,无地自容。
就连太子的岳丈苏亶,都因劝谏的奏章,在太子的言说下羞愧得脸红。
这件事也像是一阵风吹到了皇帝与太上皇的耳边。
李渊侧卧在一块干净地大石头上,正在看着这个人到中年,年近五十的儿子钓鱼。
李世民提着鱼竿,耳边就是太监的讲述。
“他当真这么做了?”
“禀陛下,太子殿下正在御史台与几个御史谈着呢。”
已有半个时辰没见鱼上钩了,李世民烦闷地看着平静的湖面平日,承乾来这里钓鱼,这些鱼蠢得一条接着一条地咬钩,轮到自己这个皇帝来钓鱼,这里的鱼就跟成精了一样。
钓鱼是一件十分消磨心智的活动,李世民的暴脾气上来,想让人将太液池的水放干,将这里鱼全部杀了。
但很快,身为皇帝暂且忍下了这个冲动,李世民询问道:“各部官吏是何反应?”
太监又回道:“禀陛下,多数都是安静结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