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臂膀(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孩子照顾。  

一路走到太液池,小於菟坐在奶奶的怀里,听着奶奶的讲述,他才认清楚一个现实,这个大胡子正是爷爷。  

又将小於菟交给小兕子照看。  

长孙皇后给远行而归的陛下修发修面。  

躺在椅子上,李世民闭着眼问道:“这些天家里可还好?”  

“陛下不在宫中这些时日,家事国事都是承乾在忙碌,这孩子肩膀上的担子重,听苏婉说他处置了江王与滕王之后,时常有心事。”  

李世民低声道:“漠北大胜之后,朕回到洛阳就听闻朝中众臣对太子的赞誉颇多,朕会给他封赏的,这一年着实为难他了。”  

修了须发之后的陛下看起来精神了许多。  

李世民看向坐在桌上的孙儿道:“听闻你将王羲之的字帖撕了?”  

小於菟警惕地看着这个中年人。  

李世民接着道:“朕还听闻你将朕的拼图毁坏,还将朕的卷宗,书籍,字画都给撕了?”  

小於菟明显有些害怕了,他丢了手中的积木,又逃回了奶奶的怀中。  

长孙皇后溺爱地抱着孙子道:“陛下何故与他发脾气?”  

李世民端坐着饮下一口茶,道:“朕若是再晚几年回来,恐怕这小子要将朕的皇宫也拆了。”  

小於菟将脸埋在奶奶的怀中,不愿面对这个凶巴巴的爷爷。  

“朕也不知承乾是如何教导孩子的,怎能如此惯着他。”  

似乎小於菟也听懂了这个爷爷在数落爹,他拿起桌上的积木砸向爷爷,而后又将脸迅速躲进奶奶的怀中。  

一块积木正好落在陛下的后脑上,一侧宫女与太监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  

他们神色惊恐地看着陛下。  

李世民端着碗的手有些颤抖,沉声道:“他很喜欢拿东西砸人吗?”  

小兕子神色多了几分担忧道:“小於菟只砸他讨厌的人。”  

“朕…”  

李世民刚要开口,放下了茶碗,失落地抚着额头,道:“罢了,朕不会与一个孩子计较。”  

陛下此番回来,肯定是想要抱一抱孙子的,现在别说是抱了,这孙子见到他就跑。  

直到明达领着孙儿回了东宫,长孙皇后安慰道:“陛下,这孩子自小就聪慧,往后慢慢来,离开太久了,难免的,等他再长大一些记事了,就不会这般。”  

出行归来的李世民很疲惫,回到这里之后这种疲惫感更重,躺在别苑外就睡。  

一直到了夜里,中书省内还灯火通明,当今太子领着朝中百官还在加班加点,这一次陛下回来带了卷宗足足有三车,皆是对各地查问之后的记录,直到临近子时,李承乾这才让众人先回去,明天再忙碌。  

回到东宫,两个孩子都已睡下了,苏婉看着疲惫的丈夫,道:“今天於菟在太液池拿积木砸了父皇。”  

李承乾闭着眼,感受着妻子揉着太阳穴的力道,“是因何事?”  

“母后让人送来消息说是父皇与於菟有了些误会,还说是父皇离开太久了,於菟都不认识父皇了。”  

李承乾忽然一笑。  

苏婉也不知道丈夫在笑什么,也跟着笑了,稍加思量也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的。  

翌日,皇帝回来之后,早朝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改成了原来的时辰,只是太极殿与先前一样开着窗。  

这一次皇帝回来准备了不少旨意,第一道旨意便是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华。  

第二道旨意:“封长孙无忌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  

第三道旨意是太子妃苏氏抚养皇孙辛劳,给了武功故老诸多赏赐,这是为太子的外戚安抚。  

到了第四道旨意,内侍朗声道:“朕出游在外,太子主持朝政贤明,领百官治理关内外,无不称贤明,特赐冠冕一套,赐洛阳大行台,封安西,松州,朔方,北庭,瀚海,洛阳,潼关七道上将军,掌七地兵马调动之权。”  

“命司徒,司空辅佐太子执掌中书,封太子尚书令,兼领天下百官。”  

大殿之内很寂静,内侍念了旨意,声音在大殿内还在回响。  

李承乾站出朝班,躬身行礼。  

众人皆是沉默,也随着太子行礼。  

至此,群臣心中明白,陛下封太子为尚书令,执掌中书兼领天下百官,如果皇帝不在宫中,所有的国事太子皆可以参与。  

现在的太子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更准确地来说只有半步之遥。  

从去年夏季到如今,太子的一切行为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包括对宗室的处置。  

接下来还有几道旨意都是对朝中将领的封赏,并且尉迟大将军告老了。  

直到早朝结束,李承乾还在思量着父皇的旨意。  

群臣三三两两离开太极殿。  

李恪道:“恭贺皇兄。”  

李承乾站在原地道:“我们的父皇,这是准备告老了?”  

李泰道:“且不说父皇是否要告老了,之后的许多事皇兄可以放手为之,也挺好的。”  

兄弟三人走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李泰忽然道:“父皇多半要召见我等了。”  

李恪道:“为何?”  

还未等李泰回话,就有太监匆匆而来,道:“陛下召见三位殿下用饭。”  

李承乾上前一步道:“走吧。”  

三人齐齐走向甘露殿,如今的太子,吴王,魏王都已成家,并且兄弟之间极为团结。  

李世民正在吃着一碗凉面,用筷子示意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