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归来的皇帝(2/3)
西域再一次恢复西域人大军,如此一来只要西域臣服大唐,西域人自然会维稳西域诸国。
朝中老旧的想法依旧存在,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谁都想要用最轻巧的办法来解决沉重的负担,并且以他们自己在史书上的认知,或者是前人的经验。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担心朝中开支。”
崔墩礼行礼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执笏板,走出朝班禀报道:“殿下,辽东传来急报,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乱,高句丽王被杀,陛下命张俭派人查问。”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起来,李承乾颔首道:“鸿胪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丽距离长安还是太远,众人不在意高句丽的内乱,但在意陛下对高句丽的看法,眼下众人纷纷猜疑,甚至有人以为陛下就是要东征了。
为此朝堂上又争吵了起来,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众人的吵架中结束了。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的时候,众人还在争论着是否要支持陛下东征高句丽。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於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余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余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么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用游标卡尺量着一切能量的东西,铜制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后,李治将尺子放入一个盒子中,好好保存起来,这种尺子十分精细,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开修理,十分地麻烦。
“皇兄,你看。”
闻言,李治侧目看去,便见到了张柬之就站在门外,昂首的模样怎么看着怎么不爽利。
今天才是他参加科举的第一天,好像对他来说,此刻的他已是进士榜首了一般。
张柬之站在门外,见到晋王殿下刚从库房中出来,道:“在下,这一次多半要进士了。”
李治不屑一笑道:“是吗?”
张柬之双手背负,面朝西沉的夕阳,故意沉着嗓音道:“那多半是的。”
“哎呀!”
话音刚落,张柬之就被晋王踹了一脚,发出一声惨叫。
接连半月都是晴好天,六月初的这一天,科举揭榜了。
当初张柬之有多么地自信,现在的张柬之就有多么落魄,他不停往口中灌着酒水。
这一次科举及第的人有一千六百人,那名册之上没有张柬之的名字,他落榜了。
今天,李治的心情很好,甚至还送了狄仁杰一大筐的瓜果,都是从西域运送而来的。
李慎嚼着瓜道:“听闻父皇就要回来了。”
李治道:“父皇到哪儿了?”
“姐说父皇到洛阳了,多半还要在洛阳留一段时日。”
李治的注意力依旧在失魂落魄的张柬之身上。
“慎弟啊。”
朝中老旧的想法依旧存在,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谁都想要用最轻巧的办法来解决沉重的负担,并且以他们自己在史书上的认知,或者是前人的经验。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担心朝中开支。”
崔墩礼行礼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执笏板,走出朝班禀报道:“殿下,辽东传来急报,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乱,高句丽王被杀,陛下命张俭派人查问。”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起来,李承乾颔首道:“鸿胪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丽距离长安还是太远,众人不在意高句丽的内乱,但在意陛下对高句丽的看法,眼下众人纷纷猜疑,甚至有人以为陛下就是要东征了。
为此朝堂上又争吵了起来,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众人的吵架中结束了。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的时候,众人还在争论着是否要支持陛下东征高句丽。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於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余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余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么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用游标卡尺量着一切能量的东西,铜制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后,李治将尺子放入一个盒子中,好好保存起来,这种尺子十分精细,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开修理,十分地麻烦。
“皇兄,你看。”
闻言,李治侧目看去,便见到了张柬之就站在门外,昂首的模样怎么看着怎么不爽利。
今天才是他参加科举的第一天,好像对他来说,此刻的他已是进士榜首了一般。
张柬之站在门外,见到晋王殿下刚从库房中出来,道:“在下,这一次多半要进士了。”
李治不屑一笑道:“是吗?”
张柬之双手背负,面朝西沉的夕阳,故意沉着嗓音道:“那多半是的。”
“哎呀!”
话音刚落,张柬之就被晋王踹了一脚,发出一声惨叫。
接连半月都是晴好天,六月初的这一天,科举揭榜了。
当初张柬之有多么地自信,现在的张柬之就有多么落魄,他不停往口中灌着酒水。
这一次科举及第的人有一千六百人,那名册之上没有张柬之的名字,他落榜了。
今天,李治的心情很好,甚至还送了狄仁杰一大筐的瓜果,都是从西域运送而来的。
李慎嚼着瓜道:“听闻父皇就要回来了。”
李治道:“父皇到哪儿了?”
“姐说父皇到洛阳了,多半还要在洛阳留一段时日。”
李治的注意力依旧在失魂落魄的张柬之身上。
“慎弟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