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处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只要中途不要变卦或者没有别的问题,朝中的人心也该安定。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只有皇帝活在皇宫中,他们的心才能平静。  

除非…是吧。  

太监脚步匆匆而来,道:“殿下,李思文求见。”  

“李思文?”  

太监解释道:“是英公家的次子,先前跟随英公出征漠北,如今送军报而来的正是他。”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笔,道:“让他过来。”  

“喏。”  

这是第一次见到李思文,他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比之早已成家的李震年少许多,眉眼间有着多数年轻人都该有的紧张与紧迫。  

李承乾见过的关中绝大多数勋贵子弟都是这般,在面对孤这个太子时,都会有如此神色。  

“思文?”  

“末将在。”  

李承乾坐在椅子上,揣着手看着他道:“坐下说吧。”  

李思文道:“末将不敢。”  

随即他双手递上一封书信,又道:“这是家父让末将递交给殿下。”  

一旁的太监接过信件,交到了太子手中。  

李承乾揭开信件上的封蜡,还未看就先问道:“可还有别的话语嘱咐?”  

“回殿下,没有了,只是让末将将书信送来。”  

李承乾颔首,“此番出征漠北,可愿在朝中领个军职?”  

李思文先是有些犹豫,而后又有些扭捏道;“末将不想在军中任职。”  

“嗯…闲散余生也好。”  

“不。”李思文又道:“末将喜看书,若是能做个文吏一直能够看书,最好不过。”  

“孤知道了,你且下去吧。”  

“喏。”  

李思文悄悄看了一眼殿下,见到了锐利的眼神,锋芒毕露的气场比之当年宴席上的太子更加吓人了。  

难怪这么多人都不敢在外面轻易地提太子。  

李思文忙作揖行礼,快步离开。  

一直快步跑到了朱雀门外,李崇义刚下值班,见到了他好奇道:“怎了?一路跑这么快。”  

李思文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道:“我见到太子了。”  

李崇义道:“是吗?”  

李思文安抚着受了惊吓的心灵,一路走回家,又道:“吓死我了,盛名之下的太子,果然不像个人,太吓人了。”  

李崇义又是错愕一笑。  

要说李思文还太年轻也好,又或者说他胆小也罢。  

总归来说,他确实不如李震。  

皇宫,兴庆殿内,李承乾看着英公送来的书信,信上说的是英公从漠北一战回来之后的事。  

当英公写这封信时,是在回来的路上。  

从朔方要回朝时候,张玄弼几次说了关于辽东的事,英公在书信中说起了父皇似乎也有东征的想法,并且如今漠北已平定。  

青海已在大唐的控制之中,天山已扫平,漠北一战又消耗了不少突厥骑兵,现如今的突厥也已一蹶不振了,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近两年是东征的最好时机,英公甚至担忧父皇有亲征辽东的意思。  

见太子刚看完了书信神色凝重,一旁的太监低声道:“殿下,刑部尚书刘德威来了。”  

李承乾放下书信,道:“嗯。”  

刘德威走入殿内,行礼道:“殿下都已整理好了。”  

两份奏章放在眼前,分别是滕王李元婴与江王李元祥的罪状,这两人的案子从去年的冬天一直查到了如今的春季。  

刑部与大理寺,御史台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查出的罪证都已写在了奏章,其中不乏用囚禁威胁地方官吏,害死乡民,劫掠地方。  

他们是李唐家的亲眷,也都是一路的王侯,不是所有的叔叔都是听话的,这两位叔叔就是反面的典型,他们掠夺着能够得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且将其占为己有之后,再残忍地将它们毁了。  

最后只剩下了一地狼藉,以及毁去的那些美好再也不回来了。  

滕王阁还矗立着,埋在滕王阁的尸骨一日不得昭雪,地方的民心就一日不会平定。  

这个帝国的权威也在这种情形的反复下,会慢慢地丧失。  

刘德威道:“去年斩首三十余人,今年还要斩首八十五人,其中有不少是地方名仕,其中还有门阀子弟与士族。”  

李承乾颔首道:“等御史台核对无误之后,就杀了吧。”  

刘德威接着道:“殿下,臣还有顾虑。”  

“什么顾虑。”  

“江王与滕王,如今宗室中人还有不少期盼着陛下回来,臣担心陛下回来之后会动恻隐之心,从而放过了他们。”  

李承乾想起了,当初滕王李元婴出事之前送来的一幅画,那是一幅十分漂亮的蝶画。  

他能够画出如此美好的画作,却在现实中做了如此残忍的事。  

人们看到了画作中的美好,却没有看到滕王建设滕王阁让地方民怨四起。  

李承乾忽然一笑。  

见太子笑了,刘德威神色疑惑。  

李承乾低声道:“原来他送画是这个意思。”  

“殿下何出此言。”  

李承乾将奏章放在一旁,道:“没什么。”  

刘德威朗声道:“殿下,当断则断,就算是事后陛下要追究,臣定当劝谏,若陛下因此对东宫有不满,臣就算是人头落地,也会站在殿下这一边,律法不严何以立国,律法不明何以安民,臣请命处置江王与滕王。”  

“陛下当初有旨意,交由太子殿下处置,还请殿下不要再犹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